
2024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 6702.5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然而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仅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人才缺口就高达 100 万。这种 “金字塔型人才荒”—— 操作层、技术层、研发层的断层,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构建 “中职 - 高职 - 本科” 贯通培养体系,成为破解人才困境的创新之道。
行业痛点:高速增长背后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低空经济作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增长引擎,其产业生态涵盖航空器制造、运营服务、场景应用等多个维度。赛迪顾问研究显示,低空航空器制造和运营服务占比已接近 55%,但行业人才供给呈现 “三缺” 特征:缺乏持证上岗的一线操作员、缺乏系统运维的技术骨干、缺乏跨界融合的研发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海滨低空智慧监管平台,需要既懂多光谱成像技术又熟悉海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京东物流的无人机配送网络,急需掌握智能调度算法的技术人员;亿航智能的 eVTOL 商业化运营,更需要通过民航局认证的专业操控团队。这些需求倒逼教育体系必须打破传统学历壁垒,建立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的主阵地,此前存在明显短板:中职教育偏重基础操作,与高职的技术培养衔接不畅;本科教育侧重理论研究,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校长熊健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需要的是能直接上手的技术人才,而传统培养模式输出的毕业生往往需要二次培训。” 这种脱节催生了 “中 - 高 - 本” 贯通培养的创新实践。
体系构建:三级跳式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职筑基:兴趣启蒙与技能入门
在深圳坤翔高级中学的航模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组装四旋翼无人机,旁边的模拟飞行舱里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所学校将 “国防教育 + 航空教育” 确立为办学特色,开设飞行理论、法律法规、实操演练等课程,学生可通过系统培训取得低空飞行驾照。这种 “兴趣 + 技能” 的启蒙模式,为低空经济储备了潜在人才库。
该校与深圳市坤翔通航有限公司共建教育平台,学生能参与真实的航空研学、应急救援等项目。这种早期介入的培养方式,不仅解决了中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职业认知。正如该校学生所说:“在操控无人机完成模拟配送时,我找到了未来职业的方向。”

高职赋能:技术攻坚与场景应用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智慧物流实训基地里,学生们正在调试搭载物流模块的无人机。这个以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为蓝本的实训基地,完整还原了无人机仓储、分拣、配送全流程。学校与京东物流共建的 “低空 + 物流” 课程体系,包含《物流无人机操作与运维》等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考核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这种 “课证融合” 模式成效显著:近 3 年该校学生在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 10 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组建的技术团队已参与重庆市及杭州市低空经济试点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实现了 “教学 - 科研 - 服务” 的良性循环。

本科引领:研发创新与标准制定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的实验室里,师生们正在测试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避障系统。作为安徽省首家无人机学院,其开设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构建了 “机械工程 + 自动控制 + 航空法规” 的交叉学科体系。学院与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实训室,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
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另一种高端培养模式正在展开。该校与亿航智能的战略合作,开创了 “学历教育 + 执照培训” 的先河 —— 学生毕业可同时取得大型无人机基础驾照和 EH216-S 操作员执照。这种培养直指行业痛点:既要懂技术原理,又要熟谙适航标准,毕业生直接对接载人无人机商业化运营需求。
创新突破:贯通培养的机制保障
“中 - 高 - 本” 体系的核心在于 “贯通” 二字。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探索的学分银行制度颇具借鉴意义:学生在中职阶段获得的技能证书、参与的项目实践,均可折算为高职乃至本科阶段的学分。这种 “成果互认” 机制打破了学历晋升的壁垒,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在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一种动态调整的课程机制正在运行。学院常务理事单位定期召开研讨会,根据合肥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当区域内出现无人机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岗位时,相关课程会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开发并上线,实现 “产业需求 - 人才培养” 的实时响应。
亿航智能与中飞院的合作则在标准层面实现突破。双方联合开展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管理试点,参与制定培训标准和考试大纲。这种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 的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实际需求的高度吻合。毕业生入职后平均月薪达 6000-10000 元,持证教员薪资更突破万元大关。

成效验证: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在广州亿航智能的运营中心,许佳佳正在监控无人机巡检电网的实时画面。这位从能飞无人机学院毕业的学员,已成长为部门负责人。他的成长路径印证了体系化培养的价值:中职阶段掌握基础操作,高职阶段专攻电力巡检模块,通过企业定制培训后直接上岗,三年实现薪资翻倍。
深圳小梅沙低空智慧监管平台的运维团队中,有多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与本地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学员。他们既掌握多光谱偏振成像技术,又熟悉海事救援流程,这种复合型能力正是 “中 - 高 - 本” 体系培养的典型特征。平台实现 15 分钟完成 134 公顷海域巡查的效率,背后是人才能力与场景需求的精准匹配。
数据显示,采用贯通培养模式的院校,其毕业生就业率比传统模式高出 15-20 个百分点。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现代物流专业学生在 “京东物流杯” 竞赛中斩获二等奖,部分学生获得校招面试直通卡;安徽文达无人机学院首届毕业生已进入大疆、亿航等头部企业,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未来展望:万亿市场的人才引擎
随着《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的推进,到 2030 年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这意味着 “中 - 高 - 本” 培养体系需要向更深层次发展:在中职阶段引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阶段强化空域管理能力,在本科阶段增设跨境航空法规课程。
光明科学城的实践提供了未来方向: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优势,构建 “基础研究 - 中试孵化 - 产业转化” 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这种 “政产学研用” 协同模式,让人才培养始终走在产业需求前面。正如光明区一位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今天需要的人才,更要孕育引领未来的创新力量。”
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中 - 高 - 本” 贯通培养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的人才缺口,更在于构建了可持续的人才供给生态。当更多院校像安徽文达那样设立无人机学院,更多企业像亿航智能那样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低空经济这一 “万亿蓝海” 才能真正迎来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
信息来源参考
政策文件:《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
院校案例:深圳坤翔高级中学航空教育实践、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建设、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智慧物流实训基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与亿航智能合作项目
企业实践: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及人才培养、京东物流智慧物流校企合作
研究数据:赛迪顾问 2024 年低空经济规模测算、国家发改委无人机操控员人才缺口统计
应用场景:深圳光明区无人机校园配送、西安交通大学小梅沙低空智慧监管平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创新方向!这 10 个赛道将诞生独角兽
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这三大政策信号必须抓住
从 0 到 1 构建低空经济商业模式:这几步千万别走错—— 政策、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