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安门广场上空划出壮丽航迹,当人们为眼前的威武壮观深深震撼,也许鲜有人知,在这高光时刻的幕后,有这样一群航空人——
他们用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实际行动,书写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答卷,用赤诚与汗水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保驾护航。

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
2015年9月3日,空中护旗方队拉开胜利日阅兵分列式的序幕。国旗、军旗随风飘扬在天安门上空,这是国产直升机首次挂旗受阅。
那时还是“小曹”的曹紫菁师傅,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段不眠不休的日子。针对直升机挂旗飞行等技术难点,“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直升机所保障团队全队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机库与办公室,一遍又一遍推演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实施方案,只为保证直升机以最昂扬的姿态展现国威、军威。

四年后的国庆70周年阅兵,“小曹”已成为团队信赖的“老曹”。再担重任的她,练就了“凭意念掐对讲”的本领——在嘈杂现场准确灵敏地捕捉每个重要信息,目光坚定而从容。
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老曹”当仁不让再赴保障一线。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全新考验,团队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创造性地建立了多个临时据点,通过增加功放设备改善沟通效果,提升工作效率。这一次的庆典,直升机除了吊挂旗帜飞行外,还迎来一项“新挑战”——4架直8要分别悬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幅庆祝标语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

“最难的是直升机起飞后,标语的展开问题。”昌飞负责巨幅标语保障工作的张作相坦言。标语最初设计的形状近似正方形,且比国旗长一倍以上——越长就越容易发生缠绕、展不开,甚至被撕破、抛放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保障团队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反复验证,力求最佳效果,仅标语的集束工作就先后经历了捆扎、单排包套、双排包套、双排间隔包套4种方式的试验验证。
每次合练后,大家都会对当日工作进行总结、优化。而从景德镇升级、更改后的包套则会搭乘当晚的航班,于夜间11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随后由专人送到部队,等完成装机检查,常常已经到了凌晨3时。
当旗帜和标语如期在天安门广场上舒展飞扬,团队无比自豪。“我们不是明星,但我们是英雄;没有鲜花掌声,但我们用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老曹”铿锵执着的话语,道出了航空人的豪情与担当。
装备在蓝天上“米秒不差”的飞行,离不开保障团队在地面分毫不差的保障。

这是一支无问寒暑、不畏风雨“时刻准备着”的队伍。“故障不过夜”不是口号,而是团队每个人心中的准则。

在沈阳所阅兵保障团队办公室里,一面写有“技术精湛、保障有力”的锦旗、一封封盖着鲜红印章的表扬信,静静讲述着团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保障中的艰苦付出与卓越成效。
他们曾为破解装备启动故障,守在设备旁三天三夜,一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一边手写排查方案,饿了啃口干面包,困了趴在工具箱上眯一会儿,最终形成15页的故障分析报告;也曾在雷达系统突发信号波动时,带着设备冒雨爬上平台,跪在泥泞里调试天线;还有队员连续36小时没合眼,逐行比对代码直到解决显示控制模块延迟问题……他们错过了一个个“小家”的重要时刻,用坚守换来了“大家”的荣光。

26年前的那个盛夏,密不透风的直升机尾梁内的气温能够达到60摄氏度。哈飞保障团队毫无畏惧,每当有人钻进尾梁检修,外面的队员便立即举起电扇,对着拆开的尾口送风降温。处理发动机故障时,直升机刚刚运转完毕,机身的高热尚未消退,队员就在胳膊上缠上布条,毫不犹豫地投入抢修。焊接导线时,150瓦的电烙铁温度极高,能把木柄烤得发糊,队员就缠上湿抹布隔热照常完成操作。

炽烈骄阳没有阻挡航空人的脚步,反而淬炼出更加昂扬的保障热情。郑飞喷漆保障团队用喷枪和画笔,在战机的钢铁机身上细细勾勒出对国防事业的赤诚。40摄氏度的天气,他们穿着全包裹式防护服咬牙作业,每一笔皆是责任,每一划都是使命。漆渍与汗渍混在一起,只为中国战机以最完美的状态惊艳亮相。

并肩作战、彼此守望,航空人与航空装备成为彼此坚定的战友。在保障现场,大家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飞行状态准备好后,就送飞机起飞,紧接着趁间隙为飞机回来后的检查做好准备。尽管已经从成飞退休了23年,谈起参与阅兵保障的经历,彭国祥还是如数家珍:“飞机回来的时候,我就在那里一架架数。最后都回来了!” 爽朗的笑声里,凝结着航空人对装备的深情牵挂,更映照出他们对使命的执着担当。
一次阅兵,既是庄严的检阅,更是淬火的锤炼。唯有练就胜战之能,方能拥有“本色受阅”的十足底气。

“阅兵保障不仅是保障装备安全,更是保障战斗力生成。”这是导弹院阅兵保障团队坚守的信念,也是他们的行动准则。
2019年,导弹院国庆70周年阅兵保障团队进驻阅兵村后,首要任务便是分析飞行科目与装备技术状态,识别风险点。在完成保障任务的同时,针对空地勤人员特点,团队分门别类主动为参阅部队开展培训与带教,在型号差异辨识、特情处置方法、经验教训分享等方面,细致入微地逐一给出针对性建议与措施,让参阅部队快速掌握了装备使用维护要点,提升了团队保障水平,圆满兑现“零风险、零隐患、零故障”的承诺。
这份强国强军的使命担当,早已跨越时空,在一代代航空人之间传递、生生不息。

(左四为黄守义)
对于92岁的一飞院离休干部黄守义而言,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阅兵仪式的经历,仿佛就在昨天。当时年仅19岁的他,作为一名装甲兵,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接到参阅通知后,黄守义和战友们立刻投入了为期3个月的艰苦训练,每天天还没亮就集合,反复练习正步走与队列变换。脚磨破皮、血染红靴袜,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深知,这次阅兵是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国防力量的重要时刻。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走出中国军人的风采。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黄守义热泪盈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历史的时钟,永远向前。70多年走过,华夏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当战机以威武雄姿庄严受阅,当中华儿女为之欢呼自豪,那些藏在云端的故事,那些航空人无声的付出与坚守,也将随着战鹰航迹,化作共和国天空的壮美风景,化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征途的云中壮歌。
铁粉必看
一生逐梦中国翼!央视《回家》专访我国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院士

文字/郭美辰、马慧星、段诗羽
责编/高新宇 主编/肖瑶
监制/孙梦遥
来源/中国航空报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昌飞、沈阳所、哈飞、郑飞、成飞、导弹院、一飞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