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次飞行都是为了抵达,有些飞翔注定成为永恒的起点。
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上空一阵轰鸣,打破了中国天空千年的沉寂。年仅29岁的冯如,驾驶他亲自设计制造的飞机,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行梦毅然托起,接受着地面来自祖国同胞的欢呼。
这是中国人驾驶自制飞机在中华大地上空的第一次飞行。听着人群的兴奋声与呐喊声,冯如想把飞机飞得更高。然而,意外降临,飞机坠地,冯如因医救不及时壮烈牺牲。
他是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位殉国者,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他临终前嘱托助手将其葬在黄花岗,愿与七十二位革命烈士同眠。


刻苦钻研,矢志振兴中华
冯如的故事要从1884年说起。
1884年,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随后,国势日渐衰弱,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务工的表舅回乡省亲,见冯家饥寒交迫,便带他出国做工养家,冯如从此踏上漂泊异乡的远途。到异国打工的日子并不容易,他经常遭遇刁难、打骂和虐待,还多次被无理解雇,时常是被一个工厂解雇辗转到下一个工厂。艰难的处境、不公的待遇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顽强的斗志,也使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机器,掌握多种操作技术。虽然经常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但他回家后依然挤出时间来学习。为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他节衣缩食挤出学费,进入夜校攻读机器专业。经过多年刻苦努力,冯如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器发明家,他不仅理论扎实,“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而且在技术领域多有突破。
冯如时常对亲友说,要想国家富强,必须有发达的工艺,工艺的发达又有赖于先进的机器。他的奋斗不是基于私利,而是以振兴中华为目标。

“壮国体,挽利权”,航空救国
正值冯如潜心研究制造机器之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成功试飞,开创了人类载人动力飞行的新纪元。次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争夺中国领土,屠杀中国百姓。当时22岁的冯如得知之后义愤填膺,他深刻意识到:“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冯如认为:“倘得千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自此,他立志研制飞机以卫中华、御外侮,“壮国体,挽利权”。
飞机制造在今日已属不易,一百多年前想造飞机就更为艰难。由于制造飞机在当时先进的工业国家中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在很多人眼里,还被看成是异端或疯狂的举动。旧金山华侨富商虽有一定投资意向,但他们怕制造飞机失败,投资受损,大多望而却步。
出人意料的是,最终对冯如倾囊相助的是3位资金微薄的小工商业劳动者。3人竭尽积蓄,凑得约1000美元,设立公司,制造飞机。1908年5月,冯如和他的3位助手,租下旧金山奥克兰东九街第359号一间面积不到8平方米的房屋为厂房,定名为广东制造机器厂(后改为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历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飞机制造公司。在这里,他们开始研制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

经过多次挫折,冯如研制出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并于1909年9月21日亲自驾机飞上蓝天。这是中国人成功研制的第一架飞机,被后人命名为“冯如1号”。国外媒体报道“飞机操作自如”“性能良好”并且“结构牢固”,《旧金山考察家报》更在报道中惊叹:“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

“冯如1号”首飞成功后,历经多次设计改进和制造试飞、更换发动机,甚至遭遇工厂失火,冯如不折不挠,总结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制造出焕然一新的飞机。1911年1月18日,冯如驾驶全新的飞机在奥克兰进行公开试飞,起飞和降落非常完美,引起轰动。
该机被后人命名为“冯如2号”。“冯如2号”在试飞中创造了飞行速度105千米/时、飞行距离32千米和飞行高度215米的优异成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孙中山先生在美国向华侨宣传革命及筹募起义经费,闻讯曾到奥克兰参观,看到冯如驾驶着自制的飞机,飞上了220米的高空,“赞赏不已,还以救国为问题,向冯君苦心劝说,加以勉励”,启导他认清形势,把才智献给祖国同胞。
在孙中山先生的启发下,冯如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决定只执行公司迁回祖国,发展航空事业的决议,拒绝清政府委派的职务。冯如的爱国思想,在与孙中山先生接触之后,前进了一大步。
1911年2月,冯如谢绝多方聘任,和他的3名助手一起,携带自制的两架飞机及部分制造器材、设备回国,为开创祖国的航空事业和实行民主革命而奋斗。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的飞机长,他将飞行器公司设在兵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造飞机。1912年8月25日,为扩大影响,引导更多人了解飞机,支持航空发展,冯如驾机进行公开飞行表演,但不幸失事牺牲。在弥留之际,他还在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由之阶段也”。
冯如是与莱特兄弟同时期的世界上首批飞机设计/制造师,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航空先驱。冯如的试飞,距离美国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首飞成功的时间(1903年12月17日)不到6年;距离欧洲天空出现第一架飞机(1906年11月13日,巴西人桑托斯·杜蒙的箱型飞机)不到3年;距离法国人路易·布莱里奥驾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不到两个月。
冯如是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位飞机设计师、第一位航空工程师、第一位飞行家、第一位航空企业家,备受中国航空界推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之于中国航空,如莱特兄弟之于世界航空。“冯如精神”是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是自强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是一种不可忘却、至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红色传承,肩负历史使命
以冯如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先驱,怀抱着“航空救国”的崇高理想,他们不仅唤起了中华民族对航空事业的深切关注与参与热情,也让积贫积弱的古老中国在世界航空业肇始之初就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国穷民困,航空先驱们的“航空救国”理想注定无法实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已预见到崛起的中华民族必须有强大的航空力量作为保证。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支持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军事飞行学校,培养飞行骨干;大革命失败后,选送优秀人才赴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抽调44名干部到新疆航校学习,培养出“红色空军的第一批骨干”,在延安成立机械工程学校(航空学校),为航空事业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派出几批骨干赴东北收集航空器材和人员,创办“东北老航校”,培养出560多名包括飞行员、技术人员等在内的航空人才,为创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


以航空报国之志,建设航空强国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肩负起了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航空工业克难奋进,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航空一线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建设航空强国的伟大号召,引领党的航空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其中,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从第四代到第五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民机产业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科技发展实现了从跟踪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以歼20、歼35A、运20、直20、歼15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列装部队,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守护着人民的万家灯火。

我们不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17架参与空中阅兵编队飞行的飞机没有一架是“中国造”,周总理那句“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至今言犹在耳。我们无比自豪,2019年10月1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34型168架飞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驭风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3型4架高端军用无人机随地面装备方队亮相,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式,今年的空中梯队,将重点展示我空中作战力量的体系化水平和快速提升的先进战斗力。从“万国造”到“中国造”,今年的“九三”阅兵鹰击长空、万众瞩目,备受期待。
113年前的今天,冯如在祖国人民的注目下一飞冲天,铸就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不朽丰碑。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航空事业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对航空事业热切期盼,航空强国事业加力奋进、捷报频传。近年来,航空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多次通过提案议案,热切呼吁设立“中国航空日”,并建议具体日期为冯如在祖国首次公开飞行的8月25日,以此铭记历史、赓续传承,大力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航空力量。
让我们一起期待
中国航空日梦圆的那一天!
这是一代代航空人的共同夙愿
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

铁粉必看

文字/兰健
责编/张程 主编/肖瑶
监制/孙梦遥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群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