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专业设置与城市发展、产业链布局深度绑定,一场围绕 “人才供给” 的变革正悄然加速。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明确提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这一信号背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 —— 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口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正迎来 “顺势而变” 的关键节点。而在众多调整方向中,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异军突起,成为高校布局的 “香饽饽”。爆火!126 所高校抢滩 “低空技术与工程”高考志愿新选择:低空经济专业成热门,6所双一流高校已布局今年 8 月中旬,教育部《2025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显示,全国共有120 所高校申报 “低空技术与工程” 专业,申报数量位居所有专业首位。这并非偶然。早在 2024 年,教育部就打破 “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 的常规限制,“特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6 所高校,率先增设 “低空技术与工程” 新专业。算上这 6 所 “先行者”,目前全国已有126 所高校布局该专业,覆盖 28 个省份、40 个城市 —— 从教育资源密集的北京、西安,到产业基础雄厚的成都、广州,“低空人才培养” 已形成全国性布局热潮。为何火?百万人才缺口撞上万亿市场高校扎堆布局,本质是 “产业需求” 倒逼 “教育供给”。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正催生巨大的人才缺口。1. 低空经济:从 “国家战略” 到 “万亿赛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早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版图:2021 年,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其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2025 年,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加持下,市场规模迎来 “狂飙”:2024 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 5059.5 亿元,同比增长 33.8%;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将突破 1.5 万亿元,2035 年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2. 人才缺口:不止 “操控员”,52 个领域急缺人市场扩张的背后,是人才供给的 “跟不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曾公开表示,仅 “无人机操控员” 这一岗位,目前人才缺口就高达 100 万人。但事实上,低空经济的人才需求远不止于此。翻阅招聘平台与地方政策可见,从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低空通信导航技术,到航空器设计师、空域管理、低空物流数据分析师,再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岗位覆盖全产业链。深圳人社局 2024 年 11 月发布的《深圳市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 (征求意见稿)》更明确,共有 52 个领域存在人才紧缺。高端岗位的 “稀缺性” 更为突出。以 “飞控算法总监” 为例,要求精通算法设计、掌握飞控系统开发全流程,学历需硕士及以上,年薪普遍达 150 万元以上,仍 “一才难求”。显然,低空经济高度依赖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控制工程等多学科融合,传统专业体系已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 —— 这正是高校密集布局 “低空技术与工程” 专业的核心原因。怎么布局?28 省 40 城的 “差异化竞争”126 所高校的分布,并非 “盲目跟风”,而是与区域产业基础深度绑定,呈现出 “因地制宜” 的特色。1. 地域版图:教育与产业的 “双向奔赴”从省份来看,四川(13 所)、江苏(10 所)、广东(8 所)高校数量位居前三;从城市来看,北京、成都、西安领跑,广州、武汉、长沙紧随其后。这些地区的共性的是:教育资源丰富 + 低空产业基础雄厚。以四川为例,当地已形成 “星箭研制 — 航天测控 — 地面设备 — 应用服务” 的完整商业航天产业链,“成德绵自凉” 航空航天集群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产业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 “实践土壤”,高校输出的人才又反哺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2. 区域特色:各有侧重,避免 “同质化”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不同地区依托优势,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北京以 “研发” 为核心,聚焦低空技术创新与顶层设计;长三角主攻工业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珠三角侧重物流无人机、海岛场景运营,贴近市场化应用;东北地区依托老工业基地与军工资源,发力无人机结构件制造、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正如全国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张新原所言:“专业人才在多区域聚集,不仅形成人才高地,还将带动各地差异化发展,逐步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低空经济集群。”结语:人才,是万亿赛道的 “核心引擎”从教育部 “超常布局” 到 126 所高校响应,从百万人才缺口到区域差异化竞争,低空经济的 “人才争夺战” 已全面打响。这场变革中,高校是 “人才供给端”,产业是 “需求端”,而 “人” 始终是连接两者的核心 —— 教育为产业输送创新力量,产业为教育提供实践场景,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求职者与考生而言,低空经济的 “风口” 已至;对于城市与产业而言,抓住 “人才红利”,才能在万亿赛道中占据先机。未来,随着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实践的深化,低空经济或将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