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日,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低空装备产品数量已突破406万台,涵盖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轻型飞机等多元化类型。这一数字较2024年增长32%,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正式迈入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规模: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工业级应用,低空装备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王强在发布会上表示。数据显示,全国已有881家企业完成低空装备登记注册,备案产品达2822种,涵盖传统通航装备与新型航空器两大类别。
技术创新成果尤为显著:16款民用无人机获适航批准,在研吨级无人机近30款、eVTOL近70种。其中,某企业研发的氢能源无人机续航时间突破30小时,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政策层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到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
应用场景:从“空中作业”到“民生服务”
在广州荔湾中心医院,一架载有急救药品的无人机仅用6分钟便完成跨江运输,较传统地面运输节省50%时间;深圳美团无人机团队在43条航线上日均配送超2万单,末端配送成本降低30%。这些场景正是低空装备多领域渗透的缩影。
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渗透率已达20%,2024年作业面积超10亿亩;环保监测中,搭载多光谱设备的无人机在广州东部完成65平方公里巡查,精准识别60余处污染隐患。城市治理方面,广州交警利用无人机巡查高速公路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南沙大桥部署的自动无人机库实现24小时无间断巡查。
产业链布局:区域协同与技术创新并进
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地集聚超110家龙头企业,深圳(18家)、广州(10家)、成都(9家)形成产业核心。大疆创新、峰飞航空等企业主导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全球份额超70%。上游材料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在eVTOL结构件中占比超70%,推动整机减重30%。
“低空经济不仅是制造业,更是服务生态的整合。”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指出。下游服务中,广州国际生物岛启用“无人机消杀战队”,日均作业面积达200亩;低空数据服务、保险等新业态加速崛起。
未来挑战:空域管理与人才培育待突破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全国低空空域利用率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空域审批流程需进一步简化。此外,无人机操控员缺口超100万人,高校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应对需求。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无人机企业加速“出海”:航天彩虹军贸订单突破50亿美元,中东市占率超60%;某eVTOL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方案”全球化。
从“空中作业”到“民生服务”,从技术创新到产业链整合,我国低空装备产业正以“飞”凡速度重塑经济格局。随着空域改革深化与人才培育加强,这片“低空蓝海”或将释放更多想象空间。

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