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WAR 2025议程出炉!全球顶尖学者齐聚深圳,共赴第28届攀爬和行走机器人国际会议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5-09-03 17:05

机器人领域重要的学术盛会——第28届攀爬和行走机器人国际会议(CLAWAR 2025)即将开幕!本次大会将于9月5日至7日在深圳技术大学举行,汇聚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工程师及产业专家,共同围绕“AI赋能机器人运动与操作(AI Enabled Robotic Loco-Manipulation)”这一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


经过精心筹备,大会完整议程现已正式出炉。我们诚挚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共襄盛举!


资讯配图


大会信息

会议时间:

2025年9月5日 - 9月7日


会议地点:

深圳技术大学 · C1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会议官网:

https://clawar.org/clawar2025/


大会组织架构&委员会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资讯配图

CLAWAR 协会


承办单位

深圳技术大学


支持单位

资讯配图


大会委员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

Gurvinder S Virk(Endoenergy,英国)

戴建生(南方科技大学,中国)

张建伟(汉堡大学,德国)

金耀初(西湖大学,中国)

马书根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 」

Tamim Asfour(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王志东(千叶工业大学,日本)

Gordon Cheng(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

朱赤(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大会主席

李强(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谢明(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Mohammad Osman Tokhi(伦敦南岸大学,英国)


程序委员会主席

付成龙(南方科技大学,中国)

余张国(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李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

Manuel F. Silva(波尔图工程学院&葡萄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葡萄牙)


本地组织委员会主席

匡绍龙(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马淦(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张阳(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谷也(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陶翌辉(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专题 / 研讨会分会场主席

张奇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Khaled M. Gohe(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阿曼)

朱秋国(浙江大学,中国)

李智彬(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朱海飞(广东工业大学,中国)

Enrico Mingo Hoffman(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法国)

刘思聪(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出版主席

李强(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谢明(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Mohammad Osman Tokhi(伦敦南岸大学,英国)

Manuel F. Silva(波尔图工程学院&葡萄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葡萄牙)

 

宣传主席

方斌(北京邮电大学,中国)

Abdullah Almeshal(科威特通信技术学院,科威特)

Gabriela Gallegos Garrido(伦敦南岸大学,英国)

刘墨(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产业主席

焦继超(优必选科技,中国)

曾丽敏(浙江大学,中国)

王伟(《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中国)


奖项主席

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付宜利(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吴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


网站负责人

Abdullah Almeshal(科威特科技大学,科威特)

Louie Webb(伦敦南岸大学,英国)

孙立君(深圳技术大学,中国)


国际学术委员会

Abbas Dehghanisanij, University of Leeds, UK

Adrian Burlacu, The Gheorghe Asachi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asi, Romania

Ahmet Yigit, Kuwait University, Kuwait

Alexander Badri-Sprowitz, Max Planck Institute Stuttgart, Germany

Amir Degani,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rael

Amy Eguc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André Dias, 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 / INESC TEC, Portugal

Andre Gustavo Scolari Conceicao, Federal University of Bahia, Brazil

Andres Faina, IT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Armando Mendes, University of Azores, Portugal

Arne Roennau, FZI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rmany

Arnoud Visser,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Netherlands

Christophe Grand, ONERA, France

Claudio Semini,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Italy

Concepción A. Monje, University Carlos III of Madrid, Spain

Cristina Manuela Peixoto Santos, Center 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CMEMS) and LABBELS- Associate Laboratory, Portugal

Daisuke Chugo, 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 Japan

Daniela Suzuki,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EB – UFSC), Brazil

David Zarrouk, BGU, Israel

Denis Delisle Rodriguez, Instituto Internacional de Neurociências Edmond e Lily Safra (IIN-ELS), Brazil

Deyka Garcia, Universidad Tecnologica de Panama, Panama

Dimitrios Chrysostomou,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Dominik Belter, 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Douglas Wildgrube Bertol, UDESC, Brazil

Dr. Ekta Singla, IIT Ropar, India

Estevan Hideki Murai,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Brazil

Evangelos Papadopoulos,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Faiz Ben Amar, ISIR UPMC, France

Francisco J Rodríguez Lera, University of León, Spain

Gabriela Gallegos Garrido,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UK

Giovanni Muscato, DIEEI University of Catania, Italy

Giulio Reina, Politecnico di Bari, Italy

Gonzalo Moreno,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Brazil

Guilherme Brasil Pintarelli, IEB-UFSC, Brazil

Guillaume Bellegarda, EPFL, Switzerland

Gurvinder Singh Virk, CLAWAR Association Ltd., UK

Haifei Zh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Hector Montes Franceschi, Universidad Tecnologica de Panama, Panama

Hernando Leon-Rodriguez, Nueva Granada Millitary University, Colombia

Hong Seong Park,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Hongye Su,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Humberto Rodríguez, 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 Panamá, Panama

Ilka Banfield, 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 Panamá, Panama

Ioan Doroftei, Gheorghe Asachi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asi, Romania

Ion Ion, Politehnica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Romania

Ivan Ermolov, Institute for Problems in Mechanic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ussia

Ivan Petrovic, University of Zagreb, Serbia

Jianwen Luo, China

Joana Figueiredo, Center 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Portugal

Joao Sequeira, Universidade de Lisboa, Portugal

Jose Cascalho, Universidade dos Azores, Portugal

Juha Röning, University of Oulu, Finalnd

Julio Cesar Frantz, UFSC, Brazil

Jun Wu,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Kalinka Regina Castelo Branco, USP, Brazil

Kao-Shing Hwa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 South Korea

Karsten Berns, TU Kaiserslautern, Germany

Kenji Hashimoto, Waseda University, Japan

Khaled Goher, Aston University, UK

Kheddar Abderrahmane, CNRS, France

Krzysztof Walas, 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Kwan-Woong Gwak, Sejong University, South Korea

Lennart Puck,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Germany

Leonardo Mejia,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Brazil

Lino Marques, University of Coimbra, Portugal

Marcelo Petry, INESC TEC, Portugal

Marco Ceccarelli,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 Italy

Maria Teresa Costa, 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

Mário Ribeiro, ISQ, Portugal

Massimiliano Zecca,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K

Maziar Sharbafi, TU Darmstadt, Germany

Michał Nowicki, 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Mika Vainio, CLAWAR, Finland

Milena Pinto, CEFET-RJ, Brazil

Mohd Khair Hassan, UPM, Malasya

Navinda Kottege, CSIRO, Australia

Paulo Farias, UFBA, Brazil

Paulo Ferreira, 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 Portugal

Pedro Guedes, 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 Portugal

Piotr Skrzypczynski, 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Rasha Massoud, Damascus University, Syria

Riadh Zaier, Sulatan Qaboos University, Oman

Roberto Simoni, UFSC, Brazil

Roemi Fernandez, Centre for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CSIC-UPM, Spain

Ruediger Dillmann, KIT, Germany

Rui P. Rocha, Institute of Systems and Robotics – University of Coimbra, Portugal

Salmiah Ahmad, University of Doh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atar

Sergey Yatsun, SWSU, Russia

Seungbin Moon, Sejong University, South Korea

Shaoping Bai,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Shivesh Kumar, DFKI GmbH, Germany

Teresa Zielinska, Warsaw Univ. of Technology, Poland

Tianxue Zhang, Beihang University, China

Victor Barasuol,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Italy

Vítor Hugo Pinto, University of Porto, Portugal

Vivian Suzano Medeiros,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Brazil

Yasemin Ozkan-Ayd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USA

Zaharuddin Mohamed,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Malaysia

Zhanat Kappassov, Nazarbayev University, Kazakhstan

Zhao Mingguo,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会议形式

本届大会将围绕会议主题采取大会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等成果交流模式。设立了包括辅助机器人、软体移动机器人、多模态移动机器人、触觉驱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多个主题分论坛。会议论文集将由Springer出版,且将被Scopus、EI和 Web of Science收录。


会议议程

2025年9月6日(星期六)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住宿&交通

酒店预订

本次会议为参会嘉宾推荐深圳技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1034酒店、维也纳酒店,房间数量有限,请尽快预订。


深圳技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1034酒店


资讯配图

酒店预订电话:0755-89663333

酒店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兰田路3002号


维也纳酒店

酒店预订电话:0755-26588885

酒店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田街道兰竹路


交通指南

从机场、高铁站、火车站至深圳技术大学


(1)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圳技术大学

乘车路线一: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约80公里。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乘坐地铁11号线(岗厦北方向)至岗厦北站,换乘地铁14号线(沙田方向)至坪山围站,换乘地铁16号线(田心方向)至技术大学站,全程约2小时。


乘车路线二: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宝安国际机场80公里。打车全程约1小时20分钟,费用约220-270元。


(2)深圳北站--->深圳技术大学

乘车路线一: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北站约50公里。在深圳北站乘坐地铁5号线(环中线)至布吉站,换乘地铁14号线(沙田方向)至坪山围站,换乘地铁16号线(田心方向)至技术大学站,全程约1小时30分钟。


乘车路线二: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北站50公里。打车全程约55分钟,费用约150-200元。


(3)深圳站--->深圳技术大学

乘车路线一: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站约50公里。在罗湖站乘坐地铁1号线(机场东方向)至老街站,换乘地铁3号线(双龙方向)至布吉站,换乘地铁14号线(沙田方向)至坪山围站,换乘地铁16号线(田心方向)至技术大学站,全程约1小时40分钟。


乘车路线二: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站约50公里。打车全程约50分钟,费用约120-150元。


(4)深圳坪山站--->深圳技术大学

乘车路线一: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坪山站约11公里。在坪山站乘坐地铁16号线(田心方向)至技术大学站,全程约40分钟。


乘车路线二:深圳技术大学距离深圳坪山站约11公里。打车全程约25分钟,费用约40元。

从酒店至主会场

(1)从深圳技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1034酒店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主会场——C1 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2)从维也纳酒店乘坐M481路公交车至深圳技术大学公交站,下车后步行10分钟到达主会场——C1 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校园及主会场地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文章来源:深圳技术大学

如需咨询商务合作、宣传推广、转载开白等事宜,请联系:18355423366 (微信同号)对接。


END



资讯配图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总结:营收5829亿,盈利300亿,传统巨头与AI新锐谁能最终胜出?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亮点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谁领风骚看榜单
孙立宁院士: 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打响机器人概念股退市第一枪的为什么是它?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1期(总第223期)
董凯处长: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灵动之枢: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技术新突破:向松鼠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越疆科技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科技革命下的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
看点: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看点:喜忧参半,洗牌加剧
一文说透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
人形机器人炙热之下,突进与阻力的较量
谁是最靓的仔?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中报看点
53家机器人上市企业财报半年报下载(附PDF)
对话清华大学赵明国: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我们需要的是信心和创新!
2023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公布!9所985光头!西交华科前三!(附全名单)
史无前例!美国工程师与ChatGPT4合作设计人工智能芯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新版《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
人口不足20万!丹麦小镇欧登塞如何成为全球机器人中心?
“商业化元年”开启,人形机器人再添实力新玩家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人造肌肉,更轻巧、更安全、更坚固!
欧盟终止亚马逊并购iRobot,昔日扫地机器人巨头何去何从
肌肉组织驱动的双足机器人问世,生物混合机器人突破性进展!
专业人士浅谈机器人即服务模式——自动化的未来
院士报告|潘云鹤: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院士谈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院士谈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西木科技拓宽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角度
院士谈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驱动模型
院士谈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屏幕走进现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R 机器人
more
smart中国官宣重磅消息!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开小小的K-car
「纳米香蕉」LMArena两周500万投票,引爆10倍流量!谷歌、OpenAI扎堆打擂台
轮胎打气默认打2.5bar,真的好吗
通过动态和静态测试保障AUTOSAR系统的软件质量
arXiv0709:扩散模型如何仅用0.8%数据起飞
科技Buff叠满,这届迎新太“硬核”!数字人、机器人、AR成校园新顶流→
AI发展的东方答案:「中国式方案」定义下一个黄金时代|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
对话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中国AR光波导关键技术研究跨入世界前列
新品 | REDMI K90 Pro10 月发布;新款丰田 GR YARIS 上市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