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竞速正酣,世界目光正加速东移:从“拼硬件”转向“卷生态”,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闭环,从依赖规模到凭借巧力,AI发展的“中国式方案”正在以独特的路径持续重构全球AI竞争格局。
在这股汹涌澎湃的产业浪潮推动下,聚焦AI场景落地与产业融合的行业盛会如期而至。8月27日,由36氪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在北京中关村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36氪持续打造的聚焦AI场景与应用的核心IP盛会,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设“中国式方案”和“谁来定义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两大篇章,围绕四大核心话题,汇聚全球AI领域专家、企业领袖与创新先锋,通过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全方位展现AI在千行百业的实践成果与未来可能,探索中国式方案的创新模式。
36氪CEO冯大刚谈到,现在可以说不仅是AI的春天,甚至说AI的夏天到了。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土壤,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多元的工业数据、场景数据,为AI发展提供丰沃养分。全球顶尖的AI软件与硬件终将诞生于中国,我们要把“中国方案”努力变成“全球方案”。

36氪CEO冯大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世界知名亚洲第一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聚焦AI融入商业教育与实践的“中国式方案”探索。在AI融入教育、商业的情景下,学院结合实践探索AI应用,提出“AI+BI+HI”融合的商业教育方案,逐步形成在商业教育方面的“中国式方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

软硬件协同
“中国式方案”构建AI产业基石
随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产业已迈入硬件与软件深度协同的关键阶段。当前,AI硬件如何突破续航、精度等技术瓶颈?软件如何与硬件联动释放效能?企业该如何找准定位?以下嘉宾从不同维度给出答案。
在AI结构性改造期,企业该如何实现全链路创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谭寅亮在《AI如何驱动商业价值和生产力提升》主题演讲中,将AI比作“新时代的电力”,指出如今AI正处于关键的结构性改造期,“简单替换难奏效,全面创新才是成功之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谭寅亮
L3级AI智能体如何成为“协作级伙伴”?联想中国区中小企业方案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魏东在《自主规划 按需生成 联想百应智能体2.0重构企业IT服务》主题分享中表示,联想百应智能体2.0正式发布,深入AI运维、AI办公、AI营销三大企业高频场景,通过五大AI技术升级、四位一体多端联动释放全时全域生产力,助力企业开源、增效、降本。

联想中国区中小企业方案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魏东
消费端AI落地需优质载体,AI与AR如何形成双向赋能闭环?XREAL联合创始人吴克艰在《AI+AR眼镜:下一代计算终端的关键技术与商业化破局》主题演讲中指出,AI是下一代人机交互新范式,AR眼镜是消费端AI落地的优质载体,二者可形成“AI赋能AR、AR反哺AI”的闭环。

XREAL联合创始人吴克艰
工业场景对机器人要求严苛,如何通过具身智能实现技术突破?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边旭在《“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及场景应用探索》主题分享中介绍,公司以“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模型为核心,实现±1厘米定位精度等技术突破,以100%项目交付率构建工业全场景机器人解决方案。

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边旭
人形机器人续航痛点制约落地,如何从本体研发破解难题?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董典彪在《本体-算法双驱动,缔造工业人形机器人柔性革命》主题演讲中给出了答案: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万亿赛道,但当前续航问题成为场景落地拦路虎。他提出,可借鉴人体多模态关节与柔性肌肉特性,实现能耗节约,为工业、高危等场景大规模应用破局。
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董典彪
具身智能的发展瓶颈在本体还是“大脑”?数据将如何推动其进化?千寻智能具身智能部负责人解浚源在《迈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曙光时刻》主题分享中表示,千寻智能认为具身智能瓶颈在大脑而非本体,VLA路线已实现关键突破,且Scaling Laws在此领域成立,数据多样性是核心。
千寻智能具身智能部负责人解浚源
通用型机器人如何破解续航、噪音痛点,推动AI通向物理世界?银河通用首席战略官赵于莉在《加速推进具身大模型赋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主题分享中提出,以“立足于智能、面向产业”为DNA,打造“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驱动的通用型机器人。目前,公司自研仿真器建成全球最大具身智能数据集,实现“0样本泛化”。

银河通用首席战略官赵于莉
AI向AGI迈进的算力矛盾如何破解?如何实现“大中小”算力协同?无问芯穹解决方案负责人刘川林在《新AI时代下,中国算力产业的落地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AI向AGI迈进的核心矛盾是“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解决方案需“双向奔赴”。

无问芯穹解决方案负责人刘川林
汽车金融行业如何通过AI进阶,重构融资全链路?易鑫首席AI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张磊在《AI重塑汽车金融服务生态》主题分享中介绍,易鑫以端到端风控、智能体协作重构融资全链路,让流程从静态变动态、人机协作从“人主AI辅”转“AI主人辅”,推动汽车金融生态智能化。

易鑫首席AI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张磊
在“软件还是硬件——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圆桌对话中,36氪资深作者周鑫雨与小水智能CEO孙雪峰、AI招聘平台TTC创始人肖玛峰、想象数科/想象AI研究院创始人兼CEO于人围绕模型趋势、入局路径展开探讨。于人指出,今年模型呈现三大变化,建议企业放弃自建大模型转而微调,未来5年热点是AI智能体+AI原生应用;肖玛峰认为,创业公司需强行业背景与工程能力,C端可借中国SaaS性价比出海,红利期至少10年;孙雪峰表示,AI+硬件是几十万亿市场,普通人可借成熟供应链入局,未来1-2年硬件是高频热点。

圆桌对话:软件还是硬件——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

技术穿透场景
“中国式方案”重构产业边界
当AI技术度过初期的“模型竞赛”阶段,“从技术到场景”成为衡量“中国式方案”价值的核心标准。各行业都亟需AI破解实际痛点、打破固有边界,但技术如何精准匹配场景需求?如何避免“为AI而AI”?又该如何实现人机协同而非替代?以下实践案例给出清晰路径。
中高端招聘痛点难解,AI如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与效率提升?科锐国际CTO刘之在《AI+人力资源:从技术概念到场景落地的实践路径》主题演讲中表示,科锐国际以混合匹配、CRE Embedding模型、RT推理方法为核心技术路径破局。他提到,科锐国际近期在研发基于强化学习的CRE-T1推理Embedding模型,同时正在内测自主决策的数字分身Agent,让AI真正落地解决招聘流程中的效率与精准度难题。

科锐国际CTO刘之
脑机接口如何从“粗糙”走向“精致”,助力脑健康事业发展?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蒋田仔在《面向脑健康的新一代脑机接口技术与设备》主题分享中指出,脑机接口正开启脑健康新时代,团队依托独特的脑网络组图谱,为脑疾病防治指明方向。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上发力,推动脑机接口向精致化发展。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蒋田仔
传统影视制作成本高、周期长,AI如何推动行业变革与出海?与光同尘CEO陈发灵在《AI重构影视商业内容生产》主题演讲中分享,其团队已成为国内最大AIGC商业落地团队,AI制作预算仅需传统30%,质量达标且能释放创意,同时还布局海外助力中国文化出海。

与光同尘CEO陈发灵
办公场景中AI交互痛点明显,如何打造“懂需求、能协作”的办公助理?金山办公WPS AIPPT产品负责人陈雅卓在《对话即生产力:办公正在走向人人有AI助理的时代》主题分享中介绍,WPS AI 3.0推出“WPS灵犀”办公助理,生成的演讲稿、PPT支持边聊边改,还能通过多轮问答快速回应项目进展询问。

金山办公WPS AIPPT产品负责人陈雅卓
虚拟世界AI Agent门槛高,如何实现“用简单指令,并行完成多个复杂任务”?百度文库产品负责人钟昊在《懂你所想 成你所愿--GenFlow2.0全面升级》主题演讲中表示,百度文库与网盘推出的GenFlow2.0,通过复杂的多Agent协同和调度,可以用3分钟搞定多个复杂任务,随时在过程中打断、追问、修改,让AI像人一样高效服务。

百度文库产品负责人钟昊
AI智能体普及率目标明确,大赛如何赋能全球创新与生态构建?AI Agent 2025大赛组委会联席主席代永波在《发掘并服务AI时代的新人类英雄》主题分享中介绍,AI Agent 2025大赛采用颠覆赛制,目前已收到全球500+项目,并为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赋能,助力其走向全球。

AI Agent 2025大赛组委会联席主席代永波
企业碳管理门槛高、数据难,AI如何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在《AI Agent,定义下一代碳管理》主题演讲中指出,企业碳管理面临两大痛点,为此,碳阻迹发布国内首个碳中和AI智能体Carbon AI Agent,可实现AI建模、百万级数据自动清洗等功能。

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
在“2025年,AI如何重塑场景边界?”圆桌对话中,36氪资深作者邓咏仪与中关村科金副总裁刘倩、长亭科技解决方案副总裁周辛酉、Mootion联合创始人&CPO童超、思必驰IOT事业部副总祝迎君深度剖析。刘倩强调,To B AI价值在“冰山之下”的系统工程,需“懂业务的老员工式AI”;周辛酉提出,AI是安全“双刃剑”,人机边界应是“人模合一”;童超指出,C端AI视频关键是解决多模态“一致性”;祝迎君表示,人机耦合是主旋律,B端客户需避免“技术指标=商业价值”认知误区,AI技术的落地与价值释放需要长期主义。

圆桌对话:2025年,AI如何重塑场景边界?
百业大会现场还特设外场展示区,有来自联想百应智能体2.0的展示体验区和来自中建智地携手未来科学城集团打造的北京国贤府贰期展位,此外,中信出版社也特别携五本AI领域著作亮相大会。

《AI繁荣》前瞻AI在未来商业、教育等六大领域的核心趋势;《大模型浪潮》《人形机器人》《空间智能》揭示了大模型、机器人到空间智能的演进之路;《至高无上》则深度剖析AI发展与资本关系的博弈与反思。这五部著作,恰好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落地、从技术内核到应用外延的完整认知框架。
当全球AI发展面临共性难题时,“中国式方案”给出了独特答案:以“硬件-软件-场景-生态”协同为核心,秉持“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进化理念,为全球AI产业提供重要参照,为人类智能时代注入“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特别鸣谢
感谢趣丸科技、中信出版集团给予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