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ChatGPT 赢了。
作者:CHARLIE GUO
日期:2025年9月3日
有件事我早就想写了,憋了好几个月。那就是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由 ChatGPT 引爆的聊天机器人战争,实际上已经尘埃落定。
ChatGPT 赢了,牌桌上似乎再也看不到像样的对手。
怎么才算赢?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满,但我的确越来越有底气。我们先看看用户数据,虽然得承认,想做个完全同口径的比较几乎不可能。
各家公司公布的数据指标、时间点都不同,有的甚至从不公布。比如谷歌,就我所知,他们从未透露过 Gemini 的收入。
但从现有数据来看,ChatGPT 在八月份的周活跃用户据称有 7 亿,这意味着月活跃用户数只会更高。
一个粗略的估算方法是月活乘以二,但根据用户粘性,这个倍数可能在 1.5 到 4 之间浮动。所以,ChatGPT 的月活用户在 8 亿到 16 亿之间是个合理的推测。
这个数字也和它七月份每天处理 25 亿次请求的规模大致吻合。
再看第二名 Gemini,截至七月,它的月活跃用户大约是 4.5 亿。当然,这个行业瞬息万变,但我不认为 Gemini 的用户量能在短短几个月里翻三倍。
而第三名,Anthropic 公司的 Claude,到今年一月的月活才 200 万。这还只是它的聊天机器人用量,并非全部,我们稍后再谈。
从收入上看,故事也差不多。OpenAI 的年度经常性收入超过 120 亿美元,据估计其中约 75% 来自 ChatGPT 的付费订阅。
而 Anthropic 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仅为 40 亿美元,其中聊天机器人贡献了约 25%。
Anthropic 自己都承认,他们已经不再聚焦于聊天机器人了,这几乎等同于默认了终局已定。
其首席科学家贾里德·卡普兰坦言,他们去年底就停止了对聊天机器人的投资,转而专注于提升 Claude 完成研究和编程这类复杂任务的能力。
还有一些主观感受。你不会听到有人说“我去 Claude 一下”或者“你问问 Gemini”。《纽约时报》也不会专门写文章来讨论 Llama 3.1 有什么风险。
最终,随着竞争者一个个退出战场,在消费者心目中,ChatGPT 可能就等同于互联网时代的 Google 了。
竞争者为何掉队?
我这里说的竞争者,主要指 OpenAI、Anthropic 和谷歌 DeepMind。两年前,这个名单还能更长一些,但现在它们要么已经与聊天机器人无关,要么转型去了别的赛道。
为什么会这样?
回头看,我认为 OpenAI 有三大优势,它们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让对手难以追赶的飞轮效应。
首先是先发优势。
ChatGPT 不是第一个大语言模型,甚至不是 OpenAI 第一个引人瞩目的产品(我认为 GPT-3 才是)。
但它是第一个真正做到开箱即用、不需要任何特殊技巧的现代大语言模型。
虽然初代版本很粗糙,幻觉问题严重,但其 GPT-3.5 的底子足够惊艳,加上极简的对话界面,用户体验非常顺滑。
所以,当对手们匆忙推出自家的 ChatGPT 竞品时,数百万用户早已把它变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其次是雄厚的资本。
在 ChatGPT 问世前,OpenAI 就通过与微软的百亿美元合作拿到了巨款。之后更是势不可挡,两年内接连完成了 66 亿和 400 亿美元的两轮融资。
后面这一笔,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私募科技交易。
这笔巨额资金让他们能持续补贴免费版 ChatGPT,甚至有能力支撑这项服务的庞大运营。换作其他公司,面对如此巨大的用户需求,几乎不可能搞到足够的算力。
资本也让 OpenAI 在市场营销上毫不手软。到目前为止,除了谷歌,他们是唯一在超级碗上砸钱投广告的人工智能公司。
来源:OpenAI 的超级碗广告
最后是永不停歇的产品迭代。
OpenAI 惊人的产品发布速度,不仅巩固了自身优势,也为它带来了海量的免费曝光。
问世两年间,他们推出的新模型、新产品、新计划层出不穷,让公司始终维持在聚光灯下。
这与当时的谷歌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外界普遍认为谷歌内部混乱,不仅迟迟拿不出 GPT-4 级别的模型,还经历了从 Bard 到 Gemini 的尴尬改名。
公平地说,谷歌现在似乎已经重回正轨。其模型整体性能已与 OpenAI 不相上下,某些方面甚至更强。但 OpenAI 的迭代文化,已经让它遥遥领先。
对用户来说,选择也变得简单:ChatGPT 的功能总是最多、最新。就算别家出了什么新功能,几周之内,你大概率也能在 ChatGPT 上看到。
谁能撼动 ChatGPT 的王座?
ChatGPT 的领先地位看似坚不可摧,但科技史上从不缺霸主被颠覆的故事。在我看来,它依然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翻车。
第一,Gemini 靠「默认设置」取胜。
如果谷歌决定不靠订阅赚钱,而是将 Gemini 免费捆绑到所有谷歌产品中,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即便 Gemini 体验稍差,但免费和无处不在这两点,就足以构成致命威胁。
这就像人工智能领域的微软 Teams。当年 Slack 产品体验更好,但微软硬是靠着 Office 办公套件免费捆绑 Teams,打赢了这场消耗战。
第二,AI 硬件的颠覆。
我们每天互动最多的软件,恐怕就是手机上的 iOS 和 Android 系统了。平均每天解锁手机 144 次,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未来,一定会出现体验极佳的手机 AI 伴侣,远超现在的 AI 穿戴设备。如果手机厂商自己抓住了这个入口,就可能限制 ChatGPT 这类第三方应用的天花板。
开源模型怎么样?
这场牌局里最大的变数是开源。既然有免费的替代品,我凭什么说 ChatGPT 赢了?因为我认为,Meta、Mistral 这些公司,压根就没想参加这场比赛。
他们的定位是战争中的军火商,通过提供(甚至免费赠送)模型来削弱对手的护城河。Meta 并不指望靠 Llama 聊天机器人赚钱,只要能留住用户、增加广告收入,它就很乐意免费开放。
Mistral 的商业模式是卖 API 接口,而不是会员订阅。DeepSeek 更是一家对冲基金的研究机构,没有偿还巨额投资的压力。
这些开源玩家关心的是开发者生态和下游应用,而不是消费级聊天机器人的王冠。
人工智能的巴尔干化
当然,虽然聊天机器人赛道不再拥挤,但 AI 公司们早已开辟了新的战场。
AI 编程工具。
这是最火热的领域之一,也开始出现整合趋势。目前 Cursor 暂时领先,尤其是它的竞争对手要么被收购后肢解,要么用户规模太小。
编码智能体。
战火正从辅助你写代码的工具,蔓延到能独立编写、运行、调试代码的编码智能体。Claude Code 在这个领域是领跑者,年收入已超 5 亿美元。
浏览器智能体。
这个领域还不成熟,但竞争同样激烈。AI 可以代替你在网上冲浪、执行操作。OpenAI 和谷歌都在布局,前者让 ChatGPT 能浏览网页,后者则想把智能体直接内置到 Chrome 浏览器里。
这里的竞争格局就和聊天机器人完全不同了。谷歌手握 Chrome 65% 的市场份额,有天然优势。但这也给了新玩家机会,可以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原生为 AI 设计的浏览器。
来源:Dia
科技巨头 2.0 时代?
毫无疑问,新的战场会不断涌现。我猜,未来几个月,头部 AI 公司会推出更多功能,把他们的模型变成各种数字工作流中的收费站。比如购物,让 AI 成为你和亚马逊之间的导购,这里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益。
规律已经很明显:只要一个数字任务能被拆解成具体的工作流,AI 公司就会想办法介入其中,并向你收费。
但和聊天机器人战争不同,这些新战线会更加分散和专业。编码、浏览、购物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可能产生各自的赢家。
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软件 2.0时代下,又一次科技巨头寡头垄断的重演。
在搜索、手机、电商、社交、云计算这些核心领域,市场都被一个领导者和一两个追随者瓜分完毕。而这些玩家,我们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