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马来西亚首款边缘AI芯片的精准卡位
在AI芯片赛道上,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清醒地避开了与英伟达正面抗衡的误区。
MARS1000的定位,堪称[差异化竞争]的典型样本。
从技术参数来看,这款芯片算不上顶尖,7纳米制程虽已迈入先进工艺行列,但算力、能效比与英伟达专为大模型训练设计的GPU仍有显著差距。
这款芯片没有去追逐英伟达A100、H100那样的数据中心级算力,而是精准卡位智慧农业、工业4.0、智慧城市等边缘场景,为汽车、机器人、传感器等终端设备提供本地化AI运算能力。
但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场景适配,专为边缘计算优化的架构,能在低功耗、低延迟的要求下,高效处理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分析等终端任务。
比如在马来西亚的棕榈种植园里,搭载MARS1000的土壤监测设备可实时分析湿度、养分数据,无需依赖云端传输;
在槟城的电子工厂中,它能让生产线机器人实现毫秒级协作,避免因网络延迟导致的误差。
[不做通用算力的追随者,要做边缘场景的解决者。]SkyeChip CEO邝瑞强的这句话,道出了MARS1000的设计初衷。
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本土企业,核心团队均来自英特尔、博通、摩托罗拉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平均拥有15年以上IC设计经验。
其精准抓住了边缘计算的市场空白,全球AI芯片需求以年均47%增长,但多数巨头聚焦数据中心,终端设备的本地化算力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
更关键的是,MARS1000的诞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制造基础+设计能力]协同的结果。
作为全球13%半导体封测产能的聚集地,槟城的封测企业能快速响应SkyeChip的需求,将芯片设计转化为量产产品;
而微软、甲骨文在马投建的AI数据中心,又为MARS1000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应用场景。
这种[设计-制造-应用]的短链路优势,是许多纯设计公司难以复制的。

上世纪70年代,英特尔、惠普等跨国企业看中马来西亚的区位优势与成本效益,将封装、测试等后端环节落户槟城。
此后数十年,马来西亚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配角],占据全球40%的车规级芯片封测份额。
2023年半导体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贡献全国GDP的四分之一,是美国20%芯片生产的[海外车间]。
但长期以来,[代工]标签也意味着它处于价值链下游,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本土企业多为配套服务商。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马来西亚政府发布《国家半导体产业战略》(NSS),明确提出[从马来西亚制造到马来西亚设计]的转型目标。
计划投入250亿令吉(约60亿美元),吸引5000亿令吉外资,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先进封装及晶圆制造设备。
2025年3月,马来西亚与Arm签署十年期2.5亿美元技术授权协议,为本土企业提供芯片设计的核心架构支持。
2025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半导体及电气电子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5.7%,远超全国出口平均增速3.8%。
槟城2023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30亿美元,超过前7年总和;AMD、浙江晶盛机电等企业纷纷在马布局先进封装、碳化硅晶圆项目。

马来西亚的半导体突围,始终绕不开复杂的全球地缘环境,美国对AI芯片出口的管制升级,让这个东南亚国家被推到了中美科技博弈的风口浪尖。
2025年,特朗普政府拟限制英伟达、AMD等企业向马来西亚、泰国出口高端AI芯片,理由是[怀疑有企业或个人借道两国向中国转运受限芯片]。
这一政策直接击中马来西亚的[软肋],其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外资,英特尔、英飞凌等企业控制核心技术与市场份额。
若失去高端芯片供应,不仅本土创新会受影响,现有封测业务也将承压。
74%的马来西亚半导体企业担忧,美国可能实施的24%对等关税会导致投资受阻,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评估转移产能。
面对压力,马来西亚选择了[软硬兼施]的应对策略。
①快速出台《战略贸易管制官第1/2025号指令》,将特定高性能AI芯片纳入[非列名物项]管制,强化出口监控,声明[绝不容忍本国成为非法贸易枢纽],以回应美国的担忧;
②加速本土替代能力建设,MARS1000的推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主动破局]。
通过自主研发边缘AI芯片,减少对外部高端芯片的依赖,同时避开敏感的[高算力]红线,在政策空隙中寻找发展空间。
马来西亚的[中立立场]成为其独特优势。作为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它既承接美国企业的封测订单,又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电子贸易往来。
既吸引微软、甲骨文等美国科技巨头建数据中心,也与华为等中国企业合作人才培养。
这种[左右逢源]的定位,让它在供应链重构中成为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选择。
正如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协会(MSIA)主席所言:[我们不选边站,只做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是马来西亚在全球半导体格局中的生存之道。]

打造[东南亚算力枢纽]的加速器
如果说MARS1000是马来西亚半导体创新的[点突破],那么柔新经济特区就是支撑其产业升级的[面布局]。
这个横跨马来西亚柔佛州与新加坡的经济特区,正试图打造[1+1>2]的协同生态,为边缘AI芯片等创新提供土壤。
新加坡拥有资本、人才与研发优势,但土地、能源资源有限;柔佛州则有充足的土地、低成本的电力,每千瓦时约0.10美元,仅为新加坡的1/3,同时制造基础较为成熟。
特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消除跨境壁垒,免护照二维码通关系统缩短人员通勤时间,数字化货物清关流程提升物流效率。
新山-新加坡捷运系统(RTS)预计2027年通车后,每小时可单向运送1万名乘客,实现[新加坡研发+柔佛制造]的无缝衔接。
杨忠礼电力与英伟达合作投资43亿美元,在柔佛建设AI基础设施,开发马来语主权大语言模型;
普平数据(PDG)、AirTrunk等企业在此建设总容量超1000兆瓦的AI数据中心;微软将22亿美元投资的一部分用于柔佛的数据中心扩建。
对MARS1000而言,柔新经济特区意味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特区内的智能工厂、智慧城市项目,将成为芯片的[试验田];而新加坡的研发资源,又能帮助SkyeChip优化芯片算法。
这种跨区域协同,让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创新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融入整个东南亚的数字经济生态。

后发国家[边缘创新]的突围启示
MARS1000的发布,不仅是马来西亚的里程碑,更为后发国家的科技突围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不盲目追逐高端赛道,而是立足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打造独特竞争力。
①马来西亚没有跳过封测代工直接搞芯片设计,而是利用数十年积累的制造基础、供应链生态与人才储备,为设计能力的突破铺路。
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降低了创新风险,也让技术成果能快速落地。
②在英伟达、AMD垄断高端AI芯片市场的情况下,马来西亚选择边缘计算这个蓝海领域,既避开了直接竞争,又契合自身在终端制造的优势,形成[场景-技术-产业]的闭环。
③在中美科技博弈中,马来西亚既不依附某一方,也不被动卷入冲突,而是通过强化自身供应链韧性、提升本土创新能力。这种[中立而不孤立]的策略,为其争取了发展空间。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后发国家不再只能做[代工车间],通过精准定位、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同样能在核心技术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未来,马来西亚能否从边缘创新走向全面突破仍需时间检验。
但至少现在,MARS1000已经证明,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不是只有[追顶尖]一条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也很重要。
部分资料参考:AI星球视界:《马来西亚发布首款AI处理器,半导体产业链迎来新突破》,全球半导体观察:《马来西亚芯片大动作》,制裁与出口管制典要:《马来西亚发布AI芯片管制令,加强再出口环节合规审查》,新马出海研究:《柔新经济特区驱动马来西亚AI算力:国家战略与区域协同效应》,动点出海:《马来西亚有了首款本土边缘AI芯片》,AI知学社:《美国AI芯片禁令再升级:马来西亚、泰国半导体产业如何破局》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