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深圳。华为“Mate XTs 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现场,当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说出“搭载麒麟9020芯片”的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
这短短七个字,背后是四年沉寂、千日攻坚、万众期待。
这是自2021年麒麟9000发布以来,华为首次在旗舰手机上正式推出全新一代麒麟芯片。麒麟9020的亮相,不仅标志着华为自研芯片能力的全面复苏,更宣告:那个“遥遥领先”的华为,正在强势回归。

从辉煌到沉寂:麒麟芯片的十年征程
2014–2019:从追赶到引领
华为麒麟芯片的故事,始于2004年海思半导体的成立。真正引爆市场的是2014年发布的麒麟910,首次集成自研基带,拉开国产高端SoC序幕。
此后,麒麟芯片一路高歌猛进:
- 麒麟950(2015)
:首次采用ARM Cortex-A72架构,性能跃升; - 麒麟970(2017)
:全球首款集成NPU的AI芯片,开启“AI手机”时代; - 麒麟980(2018)
:全球首发7nm工艺,能效比领先; - 麒麟990 5G(2019)
:全球首款集成式5G SoC,奠定5G先发优势。
此时的麒麟,已与高通骁龙、苹果A系列并肩,成为全球三大旗舰芯片之一。
2020:巅峰之后的断点
2020年10月,华为发布麒麟9000,搭载于Mate 40系列。这颗基于5nm工艺的芯片,性能与能效全面超越同期竞品,被誉为“最后的绝唱”。
然而,由于外部制裁升级,台积电等代工厂无法继续为华为代工先进制程芯片,麒麟9000成为麒麟手机芯片的“封神之作”。
此后四年,华为旗舰手机转而采用高通4G芯片(如Mate 50、P60系列),虽通过鸿蒙系统优化维持体验,但“无芯可用”始终是最大遗憾。
四年蛰伏:自研+生态的艰难突围
没有麒麟的日子,华为并未停歇。
这四年,是技术封锁下的战略转型期:
- 鸿蒙系统(HarmonyOS)
:从1.0到5.1,完成对手机、平板、汽车、IoT的全场景覆盖,用户超8亿; - 昇腾+鲲鹏
:发力AI与服务器芯片,构建B端算力底座; - 自建产线、联合中芯国际
:推动国产半导体供应链突破,传闻中芯国际已实现7nm良率提升; - 芯片堆叠、架构优化
:通过系统级创新弥补制程短板。
这一切,都在为麒麟的“重生”铺路。
麒麟9020:不只是回归,更是进化
2025年,麒麟9020终于登场,搭载于华为Mate XTs 非凡大师——全球第二款三折叠屏手机。
这颗芯片不仅是“新瓶装旧酒”,而是软硬芯云协同的全面进化:
配合HarmonyOS 5.1,实现系统级深度优化; 官方称整机性能提升36%,流畅度“丝滑如初”; 支持更高效的AI计算、影像处理与多任务调度; 能效比优化,助力5600mAh电池实现长续航。
尽管华为未公布具体工艺节点,但业界普遍推测其采用国产化7nm增强版或等效工艺,并通过先进封装技术提升性能。
更重要的是,麒麟9020的发布,意味着华为已打通从设计、制造到系统适配的全链路闭环,不再完全依赖外部代工。
麒麟9020的回归,远不止是让Mate XTs多了一个卖点。
它象征着:中国高端芯片自主可控的突破;国产半导体产业链协同能力的验证
;华为“去美国化”技术体系的成熟;全球手机市场格局的潜在重构。
如今,华为凭借三折叠形态、鸿蒙生态、自研芯片三大护城河,再次站上全球智能手机创新之巅。Mate XTs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个信号:华为已从“生存模式”切换至“反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