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更加繁忙,低空经济正迎来标准化新时代。工信部近期推动的40项民用航空类行业标准,为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等新兴场景不断涌现。
作为创新活跃、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的规范和引领。工信部近期推动的40项民用航空类行业标准,正是为了填补低空细分领域操作规范空白。
这些标准将覆盖直升机目视搜索、应急医疗救援指南等领域,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01 标准体系构建:低空经济的“游戏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涉及航空器制造、运营服务、空域管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作为基础支撑。
标准化在推进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对于低空经济来说,标准就是产业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此次工信部推动的40项民用航空类行业标准,是针对低空经济领域标准化需求的重要布局。这些标准将帮助企业明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02 标准内容解读:覆盖低空经济关键领域
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民用航空标准涵盖广泛。包括“研制无人机系统、平台、数据链、地面控制站标准,以及集群无人机、网联无人机、智能无人机等标准”。
这些标准还涉及“电动、混动、氢能等新动力标准,以及变体飞行器、多旋翼航空器等新构型标准”。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已经关注到新能源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趋势。
在运营支持方面,标准将覆盖“飞行运行工程、飞机运行安全、运营工程、维修工程、培训工程和技术出版物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对保障低空经济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至关重要。
03 政策支持:多部门协同推进标准建设
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政策强力支持。工信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形成了“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民用航空位列其中。
该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
到2035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这些目标为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表。
04 地方实践:陕西的经验与探索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行动。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制定了《陕西省低空经济产业质量强链补链暨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措施》,系统部署8个方面18项具体工作任务。

在完善低空经济产业标准体系方面,《工作措施》要求“建立完善低空装备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具有陕西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相关标准”。
陕西还计划“加强低空经济产业计量测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低空经济产业计量测试体系”。这些措施将为标准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05 应用场景:标准助推多元低空经济
标准体系建设正在助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多元化。从搜索结果来看,低空经济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物流运输领域,厦门打造“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智慧物流体系;临沂开通了10条市内无人机物流航线。
城市治理方面,重庆发布了42项低空治理机会清单(安防、巡检);长沙运用无人机共享平台服务10大领域。
文旅消费领域,福建发展低空旅游观光、无人机表演;郑州开发“直升机短途体验+低空游览”产品。
应急救援领域,山东泰安建立空地协同森林灭火机制;广西布局低空气象保障体系。
这些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相应标准的支持和规范。
06 产业机遇:标准化催生新职业与新市场
标准体系的完善正在创造新的产业机遇。人社部新增了“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消防救援无人机操控员”等职业,反映了低空经济催生新型专业化岗位的需求。
随着标准体系完善,低空经济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24年无人机飞行时数达2666.7万小时(同比+15.4%),通用机场增至475个,基建需求旺盛。
标准化为低空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
07 案例分享:深航数字化着陆标准的启示
深圳航空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动态着陆标准”系统值得关注。该系统在业内率先实现基于数字化运行控制能力的“动态着陆标准”,能够自适应运行条件的变化,动态计算出最优着陆标准。
该成果能有效提高航空公司AOC应对复杂运行环境和天气的风险控制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一案例展示了标准化与数字化结合的巨大潜力,为低空经济运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08 挑战与展望:标准体系建设的未来路径
尽管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法规滞后性:国家层面适航标准、空域分类细则尚未完善(如武汉仅以120米划设适飞空域)。
安全监管压力:无人机数量激增(全国注册217.7万架),但反制技术和管控体系仍待加强。
商业化瓶颈:eVTOL、载人航线等前沿场景依赖高额补贴,盈利模式需验证。

未来,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把握以下方向:
短期:以物流、巡检、文旅等成熟场景快速铺开,依托地方补贴和基建项目形成规模效应。
中期:突破eVTOL适航认证、载人运输、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关键技术,完善空域数字化管理。
长期:构建“低空+”生态体系,通过AI、北斗、5G-A融合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形成万亿级市场。
深圳航空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动态着陆标准”系统已投入使用,能够自适应运行条件变化,动态计算最优着陆标准。
该系统可为深航每日800个航班提供“动态着陆标准数据”,有效提高航空公司应对复杂运行环境和天气的风险控制能力。
随着40项民用航空类行业标准的逐步推出,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高效的发展环境,为培育万亿级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低空经济观察、陕西日报、深圳商报等公开信息整理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社会资本入场时机已至:低空经济从“制造端”向“运营端”迁移的战略机遇
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提振方案,这三大场景将爆发(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