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片蔗田上空,40余架无人机有序飞行,精准喷洒药剂——这幅科技感十足的农业场景,正是澜沧县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8月26日“澜沧甘蔗植保无人机飞防启动现场培训会”在上允镇举行。这场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服务团、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活动,标志着澜沧县3.8万亩蔗田正式开启智能化植保新阶段。
作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和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澜沧县蔗区面临着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的自然条件挑战。2025年上半年,雨水偏多、光照不足的天气状况,导致甘蔗梢腐病、锈病、褐条病等病害高发,甘蔗螟虫、蚜虫、蓟马、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呈现叠代、混合发生态势,对甘蔗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难以适应复杂地形条件,蔗农急需一种高效、经济、适应性强的植保新方案。

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引入,为澜沧甘蔗产业带来了全新解决方案。这项技术集成机械、智慧与数字农业优势,具备操作简单、用工量少、作业速度快、防控成本低等特点。为实现精准防控与提质增产双重目标,防控工作针对不同甘蔗品种及田间长势,在飞防药剂中添加营养成分、增施叶面肥,形成“药肥精准施用+一喷多防+一喷多效”的科技组合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将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至90%及以上,还能有效促进甘蔗增产、糖分提升,实现了绿色防控与提质增效的完美结合。
本次飞防工作集中投入40余架无人机,计划10天内完成3.8万亩连片蔗田作业,效率远超人工喷洒。在推进无人机作业的同时,活动还组织周边蔗农参与观摩培训,带动他们参与联防联控,共同筑牢产业防护网。这种“专业队伍+农户参与”的模式,既提高了防控效果,又传播了现代农业技术,赋能乡村人才成长。
近年来,云南省澜沧县农科服务团等专家团队持续在当地推广甘蔗新品种及现代绿色轻简栽培技术,为蔗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力。数据显示,2024/2025年榨季,澜沧甘蔗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甘蔗总产达173.61万吨,较上榨季增产27.28万吨,增幅18.64%;产糖量17.90万吨,同比增加3.78万吨,增幅26.76%,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经济效益方面,全县甘蔗农业产值达8.19亿元,11万蔗农人均种蔗收入7400元,较上年度增收1118.20元,增幅17.80%。科技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随着一架架无人机在蔗田上空划过,科技的力量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植保无人机飞防不仅解决了甘蔗病虫害防控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防控、提质增效”的产业振兴之路。这场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正推动澜沧蔗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也让这片甜蜜的事业更加甜美。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吴才文、澜沧县经济作物工作站 鲁 宾

主办:澜沧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协办: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lcxnkj@163.com
编辑:唐金梅 罗进花
责编:田晓 李翠玫
监制:杨丽娟

扫码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