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总结
《排爆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以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排爆机器人为核心目标,围绕机械结构、视觉感知、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了排爆机器人从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研发路径,为危险作业场景下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参考。
在排爆机器人的发展与现状方面,书中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起步早、技术成熟,像英国 “手推车” 系列、美国 Andros F6A、德国 TEODOR 等型号,已广泛应用于军警部门,具备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与多样功能,如英国 “搜索者” 轮履结合设计兼顾速度与越障,加拿大 RMI-9WT 配备多类传感器与武器系统。国内虽起步晚,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 “灵蜥” 系列、上海交通大学的 Super 系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 RT3-EDO 等,在移动性能、机械臂操作精度上不断突破,不过国内产品在核心技术自主性与高端功能上仍与国外存在差距,且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售后不便,凸显自主研发的必要性。同时,书中明确了排爆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机构(轮式、履带式、轮履结合式,各有优劣,需平衡速度、越障与能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定位与抓取技术(解决传统视觉仅作监视、依赖人工操作的局限,提升自动化与精度)、导航定位与路径规划技术(应对非结构化环境,开发图像匹配、视觉伺服等新型导航方式)、通信与控制技术(保障远距离稳定数据传输与灵活控制,解决有线易缠绕、无线易干扰问题)、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整合视觉、力觉、测距等传感器数据,提升环境感知可靠性),并指出其未来将向标准化模块化(降低成本、便于升级)、控制系统智能化(发展半自主 / 自主控制)、通信系统网络化(实现远程操控与多端协同)方向发展。
在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突破上,全书聚焦自主研发的排爆机器人,构建了完整技术体系。机械结构方面,移动车体采用履带式设计,满足运动速度、爬坡、越障等性能指标,通过精心选择直流电机、减速器、悬架与履带,保障动力与稳定性;机械臂设计为 3 臂杆 5 自由度串联结构,确定各臂杆长度与关节参数,对各关节驱动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强度刚度校核,确保承载与运动精度。作业模式创新提出 3 种模式,单关节操作模式为传统方式,依赖人工经验;联动操作模式实现机械臂 “整体” 控制,简化操作;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抓取模式,结合双目立体视觉定位,实现目标自动抓取,大幅提升效率与安全性。视觉感知技术是核心突破点,视频图像捕获与预处理环节,分析噪声类型,提出基于特定选点的自适应窗口中值滤波算法,平衡去噪与细节保护;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标定采用内外参数分离方法,结合张氏平面标定法,提高标定精度与效率;立体匹配提出控制点修正的金字塔双层动态规划算法,兼顾匹配精度与实时性,最终实现目标物三维坐标计算,为抓取提供精准位置信息。控制技术方面,基于 MATLAB RTW 与 xPC 目标环境构建运动控制模型,采用专家特性 PID 控制器,实现关节平稳运动与无静态误差;设计手爪柔性控制策略,通过图像估计爆炸物质量、宽度与表面粗糙度,结合电流伺服控制系统,保障抓取安全;开发遥操作子系统,封装软件类提供便捷命令接口,明确操作流程,通过实验验证系统性能,确定最佳抓取空间。
在实验验证与未来展望部分,书中通过自动抓取目标物实验,检验控制系统功能、稳定性与精度,在 X、Y、Z 方向选取测试点,分析误差趋势,确定最佳抓取空间,验证核心技术有效性。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创新点,如基于双目视觉的一次到位抓取、符合人类习惯的联动操作、手爪柔性控制策略,显著提升机器人实用性与安全性。未来研究将围绕通信系统网络化(构建 Internet 远程操控体系)、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提升复杂环境感知能力)、越障稳定性(优化运动控制与平衡机制)、“触觉” 机械臂(开发力觉反馈系统)、虚拟现实辅助抓取(增强操作直观性与安全性)展开,进一步推动排爆机器人技术升级。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软件系统设计,包括离线标定模块与综合交互软件,以及供电与辅助系统设计,为排爆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对机器人、自动化、兵器工业等领域的技术人员与学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机器人设计10”获取下载地址。
往期推荐: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一:《IBM Robocode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从Java编程到智能战斗系统指南(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