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海思半导体一则工商变更悄然落地:徐直军卸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由高戟接任。表面看,这是华为体系内一次常规高管轮换;但深入肌理,这或许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十年来最关键的组织变革之一——它不只关乎一人进退,更标志着华为对“卡脖子”困局从“防御坚守”转向“全面反攻”的战略转折。
徐直军的“守成时代”:活着,就是胜利
徐直军执掌海思的十余年,是中国半导体最艰难的“围城岁月”。从2019年美国制裁开始,海思7nm麒麟芯片一夜归零,全球供应链断裂,人才流失加剧。在这一背景下,徐直军的角色是战略守门人:他主导了海思从“大水漫灌”到“精兵简政”的转型,砍掉非核心项目,聚焦通信基带、AI推理、安防SoC等“能活下来”的业务线。
他的最大功绩,是让海思在无代工、无EDA工具、无先进IP授权的“三无”绝境中,保住了5000+工程师团队的技术火种,并通过“备胎计划”实现了从设计到验证的全链路自主可控。可以说,徐直军的时代,是“活下去”的时代。
高戟登场:从“技术攻坚”到“商业闭环”的切换键
而高戟的履历,恰恰指向下一个阶段的核心命题——商业化落地与生态构建。
他曾任:
华为路由器与电信产品线总裁(强商业化部门) 上海海思CEO(专注消费电子芯片,如电视、监控芯片) 华为2012实验室副主任(前沿技术孵化)
这意味着,高戟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懂市场、懂产品、懂生态的“打通派”。他的上任,暗示海思将不再满足于“设计出好芯片”,而是要解决“谁来用、怎么用、如何规模化”这一终极问题。
关键信号:近年来,海思已悄然将大量自研芯片推向“非华为体系”客户。例如:
海思Hi3516系列安防芯片,已成为国内主流摄像头厂商的标配; 鸿鹄818电视芯片,被长虹、创维等品牌采用; 而最新推出的车规级MCU与智能座舱芯片,正加速进入比亚迪、奇瑞等车企供应链。
这背后,正是高戟擅长的“开放生态”打法——从“华为专用”走向“国产替代通用平台”。
真正的“玄机”:海思正在成为“中国版ARM+英伟达”的混合体
外界只看到人事变动,却忽略了海思早已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 架构自主
:海思已基于RISC-V架构推出多款自研CPU核心,摆脱对ARM依赖; - EDA破局
:联合国内EDA企业(如概伦电子、广立微)开发定制化工具链,部分环节实现“去美产化”; - Chiplet整合
: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多个国产成熟制程芯片“堆叠”成高性能系统,绕开先进制程封锁; - AI算力平台
:昇腾系列AI芯片配合CANN架构,正构建对标CUDA的国产AI开发生态。
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Fabless公司,而是一个集“IP授权 + 芯片设计 + 工具链 + 开发生态”于一体的“半导体平台型企业”。它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中国版的“ARM(IP授权)+ 英伟达(AI生态)+ 台积电(制造协同)”三位一体。
静默换帅,惊雷将至
徐直军退场,不是落幕,而是将舞台让给“总攻时刻”。高戟的上任,意味着海思从“悲情英雄”走向“产业盟主”的角色转换。
这场看似平静的人事调整,实则是华为对中国半导体未来十年的顶层设计:不再被动应战,而是主动构建一个脱离西方体系、自主可控、开放共赢的中国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