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我国科研团队研发通用型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实现长期稳定解码

脑机接口社区 2025-09-12 09:48

资讯配图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脑虎科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一款具备广泛兼容性的通用型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搭载脑机操作系统,可灵活脑控多种物理和数字设备,已实现了对20多种数字/物理设备的精准意念操控,在相近训练时长下,信息传输速率(BPS)与马斯克Neuralink受试者水平相当。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国内团队首次利用MEMS高通量、高分辨率柔性脑机接口开展的长期植入临床试验研究,为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的临床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资讯配图

论文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6663

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攻克技术痛点,兼顾性能与安全性的创新方案 

长期以来,脑机接口技术一直面临“高性能”与“高安全性”难以兼得的困境。现有主流技术路线在信号采集方式上各有局限:脑电图(EEG)虽无创,但因信号需穿过头皮、颅骨等多层组织,衰减严重,导致信噪比低、时空分辨率有限,通常仅能实现简单指令的解码;颅内脑电图(iEEG)虽能实现单神经元级别的高分辨率信号采集,却需穿透大脑皮层植入电极,对脑组织损伤大,易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且覆盖范围有限;传统皮层脑电图(ECoG)虽在创伤与性能之间取得平衡,但其电极密度低、设备体积大,不仅限制了解码精度,还往往需施行较大范围的开颅手术,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与创伤。

针对以上痛点,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成功研制出超柔性、高密度的256通道μECoG电极阵列。该电极密度达64通道/平方厘米,较传统的ECoG电极提升64倍,同时具备优异的贴服性——超薄网状记录区可紧密贴合大脑皮层,确保信号高保真采集,而加厚设计的引线区则保障了长期植入的机械稳定性。系统搭配定制化钛合金防水密封外壳与低功耗信号处理单元,最终实现了“高通量、高分辨率、低侵入”的三重技术突破。

资讯配图

图1:脑虎科技研发的超柔性、高分辨率μECoG脑机接口系统


203天长期验证:稳定性与安全性兼优

为验证系统的长期安全性,研究团队在一只18月龄、体重30kg的拉布拉多犬身上开展了长达203天的在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μECoG电极系统表现出卓越的长期稳定性:电极通道的信号频率特征在整个实验周期内保持一致,信噪比稳定在20dB以上,完全满足实时解码需求。

在运动解码精度方面,系统对拉布拉多犬三维运动的位置与速度解码准确度均保持在78%以上,其中Y方向(对应膝关节屈曲运动)解码准确度最高达90%,且各方向解码精度的波动极小,由此证明μECoG电极系统可稳定捕捉精细运动相关的神经信号。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束后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电极植入区域与大脑对侧同源区域相比,未出现明显神经元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炎症标志物也未出现显著增多,充分验证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资讯配图

图2:拉布拉多犬运动解码示意图


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电极密度与解码性能的关联:在2cm×2cm的固定皮层区域内,随着电极密度提升,解码准确度逐步提高且变异性降低,当密度达到64个/平方厘米时,解码性能达到峰值;而在保持高电极密度的前提下,即使缩小脑覆盖范围,仍能维持优异解码性能,这一发现为后续脑机接口临床手术中缩小开颅范围、降低患者创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临床突破:通用系统可兼容多个场景意念操控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振奋。在一例运动区定位的唤醒手术中,仅经过7分钟的模型训练,患者就能通过μECoG脑机接口系统控制大脑活动,完成乒乓球与贪吃蛇游戏——其中乒乓球游戏(一维运动控制)解码准确率达90%,贪吃蛇游戏(二维方向与速度控制)X、Y方向解码准确率分别达73%与79%,标志着该系统可快速适配人体,实现实时运动解码。

资讯配图

图3:动物实验和短期临床验证


在另一项植入时长小于一个月的临床试验中,参与者累计完成25412次任务(总时长19.87小时),任务类型涵盖Center-out与WebGrids范式。这些任务要求参与者在4秒内将光标移至屏幕中的高亮目标并保持200毫秒,否则视为任务失败。为帮助参与者逐步适应基于运动想象的光标意念操控,研究采用渐进式训练:前6天用灵活固定算法优化控制体验;从第7天起,经约30分钟校准后,参与者无需额外辅助即可凭运动想象自主操控光标,最高比特率达到1.13比特/秒。面对更复杂的WebGrids任务,经界面优化,第9天时最高比特率进一步提升至4.15比特/秒,与马斯克Neuralink受试者水平相当。美国纳米技术与纳米科学网(Nanowerk)在新闻聚焦栏目(Spotlight)中以“Surface brain sensors rival deep implants for movement control”为题进行了报道和评价。

最终参与者通过XessOs脑机操作系统,成功实现了对大型复杂游戏、智能轮椅、智能家居和各种APP等多场景的意念控制,充分展现出该系统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全面赋能神经康复,开启脑机接口新时代

该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可行性方面的瓶颈,更为神经康复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相较于现有技术,这款基于μECoG电极阵列的通用型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兼具高分辨率、长期稳定性与低侵入创伤等多重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运动重建、语言重建等多种临床场景,未来有望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家用级”解决方案,助力他们重新获得自主生活能力,更好地生活下去。

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系统性能,积极推进技术转化,加速临床落地进程。此外,团队也期待该系统能为神经编解码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有力工具,进一步推动脑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

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资讯配图


加群交流、商业合作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接口 脑机
more
教育 | 脑机接口作为中小学教育辅助工具和创新方案
资讯 | 9月1日起浙江省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正式纳入医保、北京昌平打造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脑机接口在疼痛疾病中的应用白皮书等
神经营销中研究级脑机接口与商业级脑机接口的消费者偏好预测
Science Advances | 光/声非侵入脑机接口实现自由活动神经血管耦合成像
AI可增强脑机接口操控力
展望DeepSeek人工智能创新与脑机接口的协同增效
2025全球脑机技术发展分享
上海试行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推动脑机接口行业标准建设
前沿 | 上海微系统所等新突破:慢性稳定、 高分辨率的柔性微皮层脑电图(μECoG)脑机接口用于实时运动解码
会议通知 | 2025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全会议程(更新医学临床工作组议程)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