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天空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工业无人机已成为低空经济中最炙手可热的领域,全国多地正在抢占这片新高地。
2025年,中国工业无人机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无人机及其相关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134亿元,五年复合增速高达54.70%,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1508亿元,到2025年则预计达到2007亿元。

这种增长态势不仅局限于中国,全球工业无人机市场同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各地政府和企业正在加紧布局,争夺这片蓝海市场的主导权。
01 市场概况,规模与增长动力
工业无人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与消费级无人机不同,工业无人机主要服务企业和政府部门,用以辅助或替代人工进行重复性、危险或难以涉足的工作。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指引。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初步解决了空域管理的法律空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进一步确立了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的地位。
技术突破也为市场爆发提供了支撑。工业无人机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飞控与航电、平台、地面站、动力、通信、任务载荷等分系统。
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AI与无人机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作业效率,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技术进步显著延长了续航能力。

02 应用场景,多元领域全面开花
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有效赋能传统行业。从市场规模来看,测绘与地理信息、农林植保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两者合计占比过半。
在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纵横股份为例,公司的CW-100应急通信侦察无人机在2024年迎来集中爆发期,全年通过直接投标以及经销商投标等方式累计中标额超过2亿元,约占公司2024年营收的42.2%。
2024年,公司大鹏系列无人机参与了湖南郴州、岳阳、资兴等地应急救灾保障,甘孜州雅江县山火应急救援,以及甘肃临夏积石山地震救援等活动,体现了产品强大的应急通讯保障、灾情侦测、应急测绘等应急救援能力。
在电力巡检和管道巡线领域,无人机也展现出独特价值。长风科技设计生产的可折叠固定翼无人机,利用发射筒发射升空,摆脱了常规固定翼飞机起飞时对于跑道的依赖,发射升空后机翼自动展开,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地貌。
物流配送领域正在成为无人机应用的新增长点。深圳市是典型代表,截至2025年上半年,深圳已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301条,建成低空起降点875个。浙江、河北、四川等地也在探索无人机支线物流、山区配送。
03 企业布局,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发力
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无人机企业纷纷加大布局力度。纵横股份作为工业无人机领军企业,从飞控技术起家,率先实现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量产,提供“硬件+软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2018-2024年,纵横股份营收CAGR达26.35%,2024年达4.74亿元(同比+57.1%)。公司2024年推出“纵横昆仑”无人值守系统,进一步扩宽无人机一体化服务,中标“智慧巴中”项目(1.06亿元)。
长风科技则从2013年开始进入无人机设计制造领域,依托中国电子在云计算技术、飞控算法方面的优势资源,联合国内优势院校企业,开展了无人机蜂群自主指挥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
公司现已形成无人平台、任务载荷、产品应用场景整体解决方案等三大核心产品及业务能力。
低空经济下游应用ToG定制化需求明确,各大企业抢先布局地方低空经济平台争取成为“链主”企业。纵横股份在四川合资建设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合作建设彭州“天空之眼”;在绍兴建设低空经济数字总部,采集处理全国低空数据。
04 政策支持,多层级推动产业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支持工业无人机产业发展。国家层面,工信部、民航局等部委聚焦标准体系、技术创新、场景应用,推动低空经济与5G-A、AI、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
地方层面,31省市结合区位优势,围绕物流、旅游、农业、城市治理等场景差异化布局。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到企业培育形成全链条支持。
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新增10个以上应用场景并开通3条城际航线;重庆市发布42项低空经济应用清单,聚焦医疗配送和电力巡检。
2025年4月,多地围绕低空经济发展部署工作。江苏省、贵州省、云南省、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等多地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资本层面也在积极助力低空经济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日,年内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180起,金额共计125.87亿元。大量资金流向低空飞行器研发、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细分领域,带动强链补链项目多点开花。

05 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路径
尽管工业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不少挑战。空域管理方面,军民空域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亟需动态划设航线。技术风险方面,eVTOL适航认证、电池安全性等技术瓶颈需突破。
盈利模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物流配送成本高、文旅消费受众有限,需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部分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薄弱,研发试验、试飞适航等无人机产业链重点环节均需空域支持。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工业无人机发展将呈现多个趋势。技术融合将加速推进,5G-A通感一体化、AI飞行控制、高精度导航将推动低空智能化。政策体系也将持续深化,更多省市可能出台专项立法,优化监管与激励。
全球化竞争将成为重要话题。中国低空经济标准有望输出,尤其在无人机、eVTOL领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教育部已经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6所高校试点培养专业人才,破解人才短缺瓶颈。
工业无人机不仅正在改变传统行业的工作方式,更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
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的持续突破,工业无人机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那些提前布局的企业和地方,已经在这片新蓝海中占据了先发优势。未来几年,我们将目睹更多创新应用场景的涌现,无人机将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
天空,正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前沿。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社会资本入场时机已至:低空经济从“制造端”向“运营端”迁移的战略机遇
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提振方案,这三大场景将爆发(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