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的倾向日益明显。相比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具有低成本、轻量化、高安全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自动化升级的需求。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六轴)整体市场规模约3万台,同比增长28%。从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w台,增速有望冲刺50%。随着协作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扩大,规模化效应凸显,2028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售规模有望突破10万台。
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整个协作机器人的行业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截至2024年末,全球协作机器人厂商数量约130家,竞争白热化。
国际巨头如FANUC、ABB、KUKA依托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这些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在对可靠性和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国内企业如越疆、节卡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依托本土优势与快速响应机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其中,越疆机器人全球生产基地更是在今年迎来了第10万台机器人成功下线,成为首家出货量突破10万台的中国机器人企业。
当前,协作机器人行业洗牌进程正在加速。新进厂商数量减少,市场资源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这种洗牌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竞争压力,但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销量跃升、场景拓宽、巨头环伺、成本高压……在这条高增长的黄金赛道上,协作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玩家们将如何跳出内卷,为产业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工控网特别策划本期专题文章,邀请步科、越疆、节卡机器人、捷勃特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分享协作机器人技术突围案例与场景落地经验。
技术突围,解锁高价值场景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再到下游多场景的广泛应用。其中,核心零部件是决定协作机器人精度、负载、稳定性等关键性能的要素,主要包括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无框力矩电机等。目前,中国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主要由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与本体厂商共同参与,整体呈现高度国产化特征。
以协作机器人主流选择的无框力矩电机为例,其因结构紧凑、响应速度快的优势,成为提升机器人性能的关键部件。比如步科近期发布的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作为迭代四代的产品,不仅补齐了以往尺寸不全的短板,更在电机长度、生产工艺上实现全方位优化;同期推出的适配该电机的RD系列中空驱动器,更是进一步丰富了模组组合方案。


从性能提升来看,这两类产品可从三方面赋能协作机器人:一是简化结构,减少轴向长度直接降低机器人整体体积与重量;二是提升动态响应,轻量化机身减少运动惯性,使加/减速速度更快;三是优化功率密度,通过电磁设计、结构升级等手段,让电机在同等尺寸下输出更高功率,或在满足功率需求时大幅缩减体积,有效突破设备动力与空间的适配瓶颈。
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则主要包括FANUC、ABB、KUKA、越疆、节卡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企业。近年来,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的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协作机器人厂商与国际龙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力控技术、安全感知技术和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协作机器人能够胜任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应用场景也从简单的搬运、上下料扩展到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作业。
精度提升
精度是衡量机器人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能够胜任的任务范围。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在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得益于力控和感知技术的不断创新。
例如,节卡机器人的JAKA S系列采用末端内嵌高精度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一体化设计,力控精度达到0.1N级,有效规避外置传感器占用空间、易受干扰的问题,可承受 3000N/300Nm冲击。

图:节卡机器人
越疆机器人通过研发先进的力控打磨方案,通过自研柔顺力控算法实现机器人动态跟随工件表面变化,自动调节位置和姿态,确保打磨头与接触面间的恒定压力,从而提升打磨的品质和效率,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奔驰车身打磨等高要求场景。

图:越疆机器人
捷勃特独有的多关节整体闭环控制的Hyper Ring®️技术,可实现机器人在指定自由度下的高刚性,而其他自由度具有一定柔性的控制,能够实现需要空间约束的拖动示教,以及需要柔顺的装配工艺和精确力控的运动,例如电容笔在电容屏上划线时保持接触力恒定等应用。

图:捷勃特
安全感知
安全是人机协作的核心前提。随着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安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主流协作机器人厂商主要通过电流环、关节力矩传感器、安全皮肤等对外部力觉进行感知,以实现对“碰撞”的有效检测。
值得关注的是,越疆科技推出了全球唯一量产的可穿戴电子柔性皮肤SafeSkin,能够让机械臂主动检测15cm范围内的人体和障碍物,提前预判并在碰撞前停止,避免碰撞,更是将人机安全速度提升至1m/s。

图:越疆机器人
视觉融合
协作机器人与视觉系统的深度融合,为机器人赋予了“眼睛”和“大脑”,极大地增强了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作业灵活性。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还使机器人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
面对机器人动态作业环境的复杂挑战,越疆推出了具备2.5D视觉能力的VX500智能相机,搭载 500 万像素高清相机,内置LED光源和先进2.5D视觉算法,可精准捕捉目标物体的六维位姿信息(x、y、z、rx、ry、rz),彻底解决复合机器人移动搬运过程,因如地面不平、倾斜等导致的定位不准问题,定位精度高达 ±0.26mm。同时,该相机还支持识别与测量等任务,与越疆机器人实现即插即用,大幅降低部署成本与时间,让用户能够高效、灵活构建各类机器视觉应用解决方案。

图:越疆机器人
节卡机器人推出的JAKA AL系列,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分体式架构局限,通过软硬件深度融合和创新自研算法,实现了机器人本体、千兆级视觉系统与软件生态的高度集成,硬件层面,本体内嵌10MP像素工业相机、高速对焦马达,配合动态ROI技术,实现毫秒级自动对焦与多档像素-帧率切换,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3mm。软件生态深度融合JAKA Coboπ平台,自带视觉工艺包,视觉数据直通控制总线,用户可零代码调用预置工艺包,完成定位、检测等在内90%的视觉场景任务,开箱即用,极大提高现场部署效率。
图:节卡机器人
AI融合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协作机器人与AI的融合成为新的趋势。AI技术的引入使协作机器人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优化操作策略,适应不确定环境,甚至能够通过演示学习等方式快速掌握新技能。这种能力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使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
协作机器人厂商中,越疆机器人早在2023年起就启动了人形机器人研发,强调“可量产、可部署”,并具备适配VLA等大模型的多模态感知与任务泛化能力。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协作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更为其未来在更多复杂场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图:越疆机器人
捷勃特结合视觉、力觉和仿真技术,融合合作伙伴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打造出了能够快速“上岗”并不断学习改进的机器人产品。这种方法有效降低了协作机器人的部署成本,缩短了现场部署时间,减少了部署过程中对机器人专业知识的依赖性,让任务变得更加快捷简单。
从工业到生活,协作机器人无处不在
协作机器人下游终端用户覆盖工业与非工业领域。工业领域中,汽车、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成为主力战场;非工业领域如医疗、餐饮、教育、新零售也在快速崛起。
1
在工业领域,汽车行业是协作机器人应用最早也是最成熟的领域之一。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协作机器人在焊接、涂胶、装配、检测等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
3C电子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线需要频繁调整,对柔性自动化需求强烈。协作机器人凭借其易于编程、部署灵活的特点,在这个领域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3
新能源行业特别是锂电池制造,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精度和一致性要求极高。协作机器人在这个领域显示出独特价值。
4
协作机器人在半导体封测、晶圆处理等环节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其高精度、高洁净度的特点正好满足半导体制造的特殊需求。
目前,头部企业如越疆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高度适配“柔性生产”模式,应用场景涵盖拾取、码垛、搬运、上下料、检测、装配、涂胶、焊接、打磨等200余种,服务丰田、奔驰、保时捷、宁德时代、欣旺达、富士康、三星、小米等知名企业;节卡机器人更是实现了在“中国天眼”(FAST)运行维护、汽车水冷板焊接、航空发动机/ 燃气轮机叶片打磨、航天装备部件装配、半导体封测等高端技术场景的应用突破。
在非工业场景中,协作机器人同样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服务体验。
在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服务机器人成为维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商业服务领域,越疆协作机器人已落地智能奶茶咖啡工作站、商超餐饮等场景,服务亚朵酒店、库迪咖啡、机场/口岸等客户,提升服务效率与顾客体验。在医疗健康领域,协作机器人的应用也在快速扩展。协作机器人可以在手术辅助、康复训练、实验室自动化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可及性。目前,越疆机器人已入驻欧洲最大临床实验室Labor Berlin及多家理疗康复机构,截至2024年,其手术机器人应用数量突破200台。
破局场景深化与成本挑战
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未来在工业细分场景,如半导体精密操作、新能源电池检测与非工业场景,如养老护理、教育实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但同时,行业仍需应对核心技术成本进一步下降空间等挑战,持续以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驱动行业健康发展。
从当前行业现状来看,成本压力的核心集中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在协作机器人本体成本结构中,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无框力矩电机等关键部件占比高达70%。
其中,精密减速器长期依赖进口,过去进口谐波减速器在协作机器人成本中占比高达40%,尽管近年来本土厂商在中低端减速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但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品牌主导。
伺服系统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动态响应与定位精度,其性能优化需持续投入研发;无框力矩电机目前则呈现“海外龙头主导、国内企业追赶”的竞争格局。国内企业如步科通过持续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逐步缩小与国际龙头的差距。但无框力矩电机的核心材料,如高性能永磁体、精密部件依赖进口且价格波动大,叠加制造工艺复杂,导致单机成本显著高于传统伺服电机。
要突破成本瓶颈,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成本优化,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一方面,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与本体厂商需加强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攻克高端减速器、伺服系统等 “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化率。
面对成本压力,行业内企业通过多维度举措优化成本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步科通过优化新一代产品设计、提高产线自动化程度、精细化供应链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实现“加量不加价”。这种全链条的成本控制方式,既降低了零部件采购成本,又为本体厂商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核心部件,形成产业链共赢格局。
另一方面,行业需跳出“单纯拼价格”的竞争误区,转向“价值竞争”的赛道。正如节卡机器人所强调的,用户选择协作机器人的核心诉求,并非“低价”,而是技术能否解决场景痛点、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企业是否长期可持续经营,能给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目前,节卡机器人已构建起完备的软硬件产品体系,通过硬件精准适配与软件深度优化,覆盖工业与服务业等上百个应用场景。其中,±0.02mm的微米级重复定位精度,行业内IP68最高防护等级产品特性,使其能够在精密、恶劣的环境中作业。感知系列赋予机器人精准“触觉”与“视觉”,拓展医疗、半导体等场景应用。在具身智能赛道中,节卡也是业内最早推出人形双臂机器人的企业,还推出JAKA Lumi具身智能平台,构建从基础实训到人工智能创新的完整教育体系。软件生态上,作为国内首个获西门子SRCI认证的厂商,节卡机器人实现与国际产线无缝集成。同时,自主研发的焊接、码垛、机加工艺包,及Coboπ示教软件,让产品兼具“高精度执行”与“智能化决策”能力,真正实现“好用、有用、用得起”的价值承诺。

图:节卡机器人
技术性能更是最基础的门槛,比如力控精度、重复定位精度和环境适应性这些硬指标。同时,客户也很看重品牌的行业经验和案例积累,毕竟汽车、3C等领域的生产线对可靠性要求极高。此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也很关键,本地化的快速响应、零代码的软件生态,能大幅缩短部署和维护时间,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对于用户来说,关注机器人能否切实解决其行业特定问题。本土企业已在“价值竞争”中探索出差异化路径。以越疆为例,其构建的0.5~30kg全系列产品矩阵,能覆盖汽车制造、3C 电子、半导体等15个行业的多样化需求,±0.02mm 的重复定位精度满足高精度作业要求;同时,通过全栈技术自研降低核心部件采购成本,缩短客户投资回报周期,既解决了场景适配问题,又平衡了成本与性能的关系。这种“以场景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自研降本”的模式,正是协作机器人突破成本瓶颈、打开非工业场景市场的关键逻辑。
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升级的关键阶段。未来,随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AI与视觉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非工业场景的持续拓展,协作机器人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爆发式增长,行业仍需攻克成本优化、技术标准化与生态协同等挑战。唯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与场景深耕并行,中国协作机器人才能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提升竞争力,赋能智能制造与智慧生活的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