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AI在流程工业中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但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生产安全风险高、产品质量波动大、运营效益有限,同时低碳减排压力也日益凸显。传统工业软件往往“一场景一模型”,难以应对多装置、多工况的复杂生产环境,这也成为制约工业数字化深入发展的核心瓶颈。

TPT 2有哪些来头?
TPT 2的核心技术创新集中在混合专家模型(MoE)与SCOPES能力矩阵(Simulation, Control, Optimiz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Statistics)。该模型能够处理跨装置、跨场景的工业时序数据,实现对复杂工业流程的深度解析与预测。
褚健在采访中指出:“TPT 2的价值不同于大语言模型,而在于深度结合工业场景的机理,真正解决企业在安全、质量、低碳和效益等方面的痛点。”
王宽心进一步解释了模型构建的独特方法:“我们通过跨尺度数据处理、持续建模以及元学习(Meta-Learning)概念,让模型能够挖掘工业数据的深层规律。结合第一性原理引导训练,不仅减少了对海量数据的依赖,还能够在预测结果中进行可控的自信心评估。”
从工控网的观察来看,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也显著降低了企业在不同装置或工艺场景中二次开发的成本。尤其是在处理多维工业数据、复杂耦合关系和连续时间序列信息方面,TPT 2的能力超越了传统大模型的概率预测局限,为工业AI从实验验证走向生产落地奠定了基础。
同时,TPT 2在异常主动识别与决策执行能力上的提升,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型助手,而是可作为工业智能体在生产过程中独立进行根因分析、优化决策和执行干预,为流程工业的智能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
有落地、有生态,体现工业AI的实际价值
据介绍,在此前中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化工的乙烷制乙烯项目中,TPT 就发挥了核心作用:异常预警智能体实时监控生产参数与设备状态,预测准确率高达99.79%;操作路径规划智能体在投炉升温阶段优化COT温度操作路径,缩短升温时间4-5小时;操作优化智能体在稳定运行阶段提升乙烯收率,单炉年净收益达315.5万元,整体年效益预计超过1500万元。

我们认为,这一系列应用中,TPT 2作为新一代智能体,会进一步体现工业AI在高复杂度流程工业中实现闭环优化的潜力。相比传统软件工具,这种跨装置、跨场景的泛化能力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智能化适配成本。

同时,也正如两位受访人前文所说,TPT 2并非简单搬运而是深度结合工业场景,通过第一性原理引导训练实现复杂工业数据的精准理解。工控网认为,这种专家级的深度融合策略,既解决了传统工业AI在泛化和可靠性上的痛点,也为工业AI在流程工业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而且,在本次发布会上,中控技术联合1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设计院、总包商及服务商,共同成立了“工业AI数据联盟”,旨在推动工业数据的标准化治理和跨行业共享。褚健表示:“TPT 2作为工业智能体生成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开放生态和标准化建设,让中国工业AI从跟跑逐步走向领跑。”王宽心补充道,联盟的建设与“1+2+N”工业AI驱动的企业智能运行新架构理念相辅相成,为工业AI的分级、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TPT已吸引51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交112套,线上注册用户3268名,体现出市场对工业AI平台化和生态化建设的高度认可。
其实,工业AI平台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生态与标准的构建。通过开放平台、标准化接口和跨行业协作,企业可以更快地实现智能化落地,降低因数据和算法差异带来的风险,同时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这种生态化探索标志着中国工业AI正逐步建立自主创新和行业引领的双重能力,为全球工业智能化变革提供可借鉴经验。
从工具到智能体的工业变革
TPT 2
伴随TPT 2的发布,工业AI正在从单一工具型助手逐步演化为具备异常主动识别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决策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
褚健指出:“生成式AI正在加速工业变革,中国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将有可能在全球工业智能化中形成显著影响力。”在他看来,工业AI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战略布局,需要与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和工艺流程深度融合。
王宽心则从技术实现角度阐述了工业AI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跨尺度的数据处理、元学习方法以及第一性原理的引导,是确保工业AI在复杂场景中稳定、可靠运行的核心。”他认为,工业场景与自然语言模型有本质区别——数据多维、耦合关系复杂、连续性要求高——因此必须在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上进行创新,以确保预测准确性与可控性。
TPT 2的出现不仅是单一模型的技术突破,更体现了工业AI向系统化、可复制和生态化发展趋势的落地能力。它为行业提供了可量化的效益:提高生产安全性、优化能耗与资源利用、提升产品质量,并为企业探索低碳智能化路径提供实践工具。同时,这也为工业AI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包括模型分级、数据治理、生态协同等方面的规范化尝试。

对于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智能化生产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具备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工业AI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关注“技术落地+标准化建设”的双轮驱动,既要保障模型可靠性与精度,又要让企业能够真正高效使用和扩展,从而实现从智能化探索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