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订单数已超3万台,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从 “秀场”到“量产”?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 2025-09-15 17:36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是“产业崛起”,还是“纸面繁荣”?

文|编辑部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数可能已经突破3万台。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根据各大人形机器人企业主动披露的订单情况,经过保守统计得出的结果。

2024年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发现,有超30家企业宣布将在2025年开启量产,因此我们判断: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延伸阅读:2025,超3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将实现量产?

而现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远远超出预期。要知道,2024年中国市场全年出货量还不到3000台。短短数月,订单量级便实现了十倍跃升,“量产元年”的到来已不再是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我们将部分企业当前的商业进展与2024年底的目标对比,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已提前甚至超额完成计划。若这些数据属实,那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少量试水”加速迈向“规模交付”的新阶段。

资讯配图

图: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商业化进展情况(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01

订单狂飙:全场景扩张下的“爆单潮”

2025年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需求膨胀。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单潮”。

仅在过去两个月内,行业接连出现多笔千万级、亿元级订单,采购方不再局限于教育科研机构,而是迅速延伸到工业制造、商业运营、仓储物流、政企服务等更具规模化潜力的场景。(延伸阅读:连下千万级大单!人形机器人“大订单”时代来临?

在工业与物流方向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和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

资讯配图

在家庭与康养场景,8月20日,天太机器人与多家合作方共同签署全球首例“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协议”,计划在2026年底前交付至少1万台康养机器人。

在教育、文旅和公众服务领域,松延动力披露,在参加北京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后,公司一个月内收到意向订单超2000台,合同额超过1亿元,其中教育教具和商业演出需求占比超过六成,文旅展厅订单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和优必选等头部企业,均已手握数百到上千台的订单。

8月21日,智元机器人表示,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明年预计数万台,未来几年希望年出货规模达数十万台。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达数千台,虽然未公布具体数量,但凭借在各大高校与展会中的高频曝光,成为行业“出镜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优必选预计 2025 年全年将实现 500 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交付目标。此外,其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的科研教育机器人“天工行者”在手订单已达百台,全年教育科研领域交付量预计超300台;

星动纪元表示,截至2025年7月,已交付机器人产品超300台,另有在手订单超500台,其中海外业务和国内业务各占50%。

天链机器人也表示,今年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

银河通用表示,其商超值守机器人Galbot已经获得100家门店订单,计划于年底前实现全国范围投用;

智平方今年也收获近500个通用智能机器人订单,涵盖工业和公共服务场景,已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华熙生物等工厂落地,并将在上海虹桥机场投入运营;

可以看到,无论是千台级、万台级的“大单”,还是百台、数百台的“落地”,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全线爆发。但值得注意的是,订单的井喷并不等于交付能力的兑现,大规模量产与产业链协同才是接下来必须直面的真正考验。

02

爆单之后: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尽管行业订单数量令人振奋,但当我们将目光从“爆单”转向“兑现”,问题便开始逐渐显现。尤其是在量产落地的关键环节上,一场关于能力、节奏与结构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订单≠交付:量产能力远未跟上热度

从披露数据来看,许多企业收获了千台级乃至上万台级别的订单,但真正具备年交付千台、万台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以松延动力为例,尽管7月交付105台,创下单月纪录,但与其订单数对比,月均产能仍需大幅提升。

类似地,大多数企业仍处于量产早期阶段。“排单到明年”“测试周期延长”“定制化改造”等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爆单之后,企业产能并未同步扩张。这使得“爆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压单”:不是企业不想出货,而是“短期交不了这么多”。

初创企业扎堆,代工模式兴起,质量稳定性待检验

在这轮爆单潮中,有相当一部分订单来自尚未实现量产能力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多采用“轻资产”运营路径,将人形机器人本体交由第三方制造,通过代工形式完成交付。(延伸阅读:量产狂欢背后,人形机器人代工厂才是真赢家

然而,代工本身并不自动等于交付稳定。人形机器人是一种软硬深度融合的产品,涉及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整机装配、测试验证等多个精密环节。代工虽然在初期可以快速支撑出货,但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迭代能力,很容易导致“量产一致性差”“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错位”“售后无法闭环”等一系列问题。

意向单与实交付混杂,市场预期或被放大

从信息披露情况看,许多企业公布的订单多为“意向订单”“框架协议”或“战略合作”。这些订单虽有商业价值,但距离真实交付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例如,天太机器人的“万台康养机器人协议”,虽然意义重大,但交付期设在2026年底,合作方角色复杂,项目规模庞大,是否具备如期量产条件尚需观察。

同样,许多企业披露的订单亦为“意向订单”,而非正式合同。在当前行业过热、资本高度聚焦的背景下,不排除部分企业存在放大数据、抢占叙事高地的行为。对于真正落地的订单,除了合同金额,更需要关心履约能力与执行路径。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买单?

目前披露的订单中,B 端客户占据绝对主流。教育科研机构、工业制造企业、政企部门、商业运营方,构成了订单的主要来源。比如智平方落地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华熙生物等工厂,银河通用进入百家商超,星尘+仙工智能合作推进工业物流场景。

相比之下,C 端需求极为有限。尽管多家企业将产品上架电商平台,但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个人消费者仅占销量的约 5%

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象征性采购。一些大型企业或地方政府,出于展示、招商或战略合作目的而进行批量采购,但是否会形成持续复购或深度应用,仍需观察。换言之,订单并不完全等同于稳定的市场需求。

03

写在最后

从2024年的不足3000台,到2025年可能已突破3万台,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现实。产业热度的迅速升温,让“量产元年”成为既成事实,也让资本、市场与社会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期待达到了顶点。

然而,订单狂飙并不意味着产业基础已经牢固。交付能力的短板、意向订单与真实需求的差距、核心零部件与系统软件的掣肘,仍在提醒行业保持冷静。

可以说,2025年的“爆单潮”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它既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一次全面考验。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谁先喊出“万台订单”,而在于谁能在未来几年里,稳稳交付、持续运营,并在真实场景中站住脚。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复合机器人也引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2025年10月29日,在“2025全球移动机器人新品发布路演日暨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产业峰会上”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将联合业内代表企业共同发布《具身智能复合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版)》,聚焦技术创新、产品迭代、企业布局、市场动态等多维度,为产业参与者呈现清晰产业全景图,敬请期待!
资讯配图

往期精选

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2025上半年移动机器人融资一览:共36起,总额超50亿元
超200项!2025年上半年AGV/AMR行业中标项目盘点
谁领风潮?2025上半年60款AGV/AMR新品盘点!


产研资料

中国市场年度报告 全球市场年度报告 蓝皮书 经典案例 团体标准

AGV/AMR

新松 机科 国自 华晓精密 仙工智能 捷螺智能 蓝芯科技 哈工库讯 浙江中力 海豚之星 法睿兰达 创智科技

核心供应链

锂电池-昀迪新能源 控制器-格局  控制器-睿芯行  防撞条-沃美诺   语音播报-零动智能 充电连接器-史陶比尔  无线充电-泰坦智能  减速机-行星传动  伺服电机

联盟活动

马来西亚·全球移动机器人大会首届无人叉车大赛  2025年活动计划

关注我们更多公众号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具身智能开源周:上海AI实验室加速助力机器人训练及应用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态势分析
【机器人】雷军出手!小米智造投资机器人核心部件,布局机器人产业新棋局
拓斯达首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
又一家深圳机器人企业押注“电子皮肤”赛道!CTO拥有南开&国大(NUS)双博士背景!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十四:探秘自主移动机器人:从机械运动到智能感知,这本名校教材《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带你入门(附下载)
【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平替特斯拉机器人?这几款产品或成新选择
【海外资讯】德马中标拉美电商巨头3亿订单;韩国现代威亚进军移动机器人市场
酒店送餐机器人非要站电梯中间,我感觉自己被霸凌了
海归博士造通用机器人,数月融了两次!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