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将于年内推出一种与车企合作的全新模式。鉴于华为在汽车行业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以及问界品牌取得的市场成功,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目前,华为在汽车领域主要扮演3类角色:一是作为传统一级零部件供应商(Tier 1);二是通过HI模式(Huawei Inside),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全栈解决方案,并深入参与车型研发;三是鸿蒙智行模式,整合车企资源,主导产品定义与终端销售。
而即将亮相的新模式,与上述三者均不相同。据多方信源透露,该模式强调从产品设计起点即实现协同,在开发的工程化阶段便开始深度融合。车企仍主导品牌与销售,但华为将在底层架构、开发节奏与生态接入等方面拥有更高参与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模块化集成,而是架构、数据与运营层面的体系化融合,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为华为与车企间一种“新型深度绑定”。
尽管华为官方尚未对外确认这一模式,但已有合作车企透露端倪。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正与华为共同探索“HI Plus”模式——或在HI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据悉,岚图与华为研发团队已实现紧密协作与资源共享。阿维塔科技也透露,其与华为正在推进HI Plus模式合作,联合团队规模已近千人,进驻重庆总部展开工作。
尽管细节仍未完全公开,但可以确定的是,新模式将重构车型开发流程,推动生态融合走向更深层次的共创。以华为与广汽合作的“华望项目”为例,双方实现了研发无界、流程一体与资源互嵌。华为自产品开发的工程化阶段便全面介入,双方工程师共享设计系统,同步推进需求定义、软硬件开发与实车标定。华为成熟的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与广汽整车开发体系(GPMA)实现深度耦合,显著提高研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的技术领先性与市场适应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合作模式下的车型将不再进入华为门店销售,品牌命名中也不再带有“界”字。表面看,华为似乎在“做减法”,但实际上,这是在为更坦诚、更持久的合作关系“做加法”。
在笔者看来,华为开辟第4条合作路线,有其战略考量。首先,此举可扬长避短,响应合作车企对主导权的关切。此前无论HI模式还是鸿蒙智行,都曾引发“谁主导”的争议。新模式通过重构协作机制,平衡华为的技术赋能与车企对自主权的关切,化解原有矛盾,实现智能汽车价值链的创造性升级。
其次,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华为需构筑更坚实的技术“护城河”,并通过车企实现技术市场化。新合作模式将推动“硬件+软件+服务”的全链路融合,支持与车企共同定制开发、参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提升华为技术输出的广度与深度,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第三,扩展合作“朋友圈”、提升市场份额,始终是华为的发展目标。新模式下,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名单持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这也将反过来强化华为的行业地位。同时,该模式将支持车企在同一技术底座上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有利于多元品牌故事的讲述与多样化产品矩阵的构建。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某些现有模式会保留并深化,而双方也将持续灵活做“加减法”,推动合作形态持续演进。形式虽变,但核心始终不变:即通过技术优势的深度融合,追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智能汽车产业链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文:赵建国 编辑:庞国霞 版式: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