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久以来都是中国顶尖的科研机构。而今,它正日益转变为一个孵化科技公司的多元化商业平台。
历史沿革与今日规模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即新中国诞生仅一月之后。
它整合了成立于 1928 年的北平研究院等多个历史悠久的机构,继承了民国时期的科研底蕴。
作为国家科学智库,中科院长期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学术殿堂,直属国务院。1958 年,在其主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
许多人对中科院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北京海淀区的那个庞大园区。事实上,正是因为紧邻中科院,中关村才得以崛起为中国的 IT 创新高地。
通过分析其公开的投资结构,我们可以一窥中科院庞大的全国性网络,其深度远超想象。
它拥有 6.7 万名员工和 5 万名科研人员。过去十年,按《自然》杂志的研究产出指数衡量,中科院已跃居全球科研机构之首,超越了加州大学系统、牛津和剑桥。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统计并未涵盖其庞大的对外投资。在这些投资中,诞生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光电和半导体领域的众多领军企业。


来源:CSET (2024)
从国家科研到产业布局
中科院的研究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包括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
近十年来,它更从一个传统的科研组织,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国有集团,旗下拥有控股公司、风险基金和众多子公司。
经过数次体制改革,中科院已成为一个兼具国家科研机构与多元化国企特性的混合体。
乔治城大学的一份报告指出,中科院在创立寒武纪、中科曙光、科大讯飞和联想等知名企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同时,中科院也是多个国家综合性科学城的核心力量,在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和成都等地,支撑起以研发为中心的大型新经济区。

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所、大学和分支机构的地图(作者,2025 年)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国家资助的科研与商业化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议题。
“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指的是驱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机构网络与互动关系。
它认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或大学,更依赖于整个体系的协同效应。
美国的三螺旋模式
在美国,二战催生了雷达、核能及半导体技术的国防研究,塑造了其国家创新体系的雏形。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机构应运而生,与国家实验室及顶尖大学形成了强大的科研网络。
这一体系的指导思想源于万尼瓦尔·布什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它构想了政府、大学和产业界合作的三螺旋研发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等知识创造环节,而将技术应用和商业化主要交由市场驱动。这种公私分工的模式催生了从半导体到互联网的无数重大创新。
东亚的国家驱动模式
日本和中国则提供了国家驱动创新生态的东亚范例。
日本经济的快速追赶,得益于国家对技术政策的强力协调。其通商产业省扮演了创新统筹者的角色,引导产业方向,并调动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
日本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大的中央推动、对技术教育的巨额投入、积极引进并消化外国技术,以及高效的公私合作。
中国的探索之路
中国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探索也已持续数十年。
863 计划 (1986) 聚焦信息技术、航天等前沿科技。
火炬计划 (1988) 则致力于技术商业化,催生了中关村等一批高新区。
973 计划 (1997) 则旨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为长远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新时代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院的角色
发展基础研发与创新生态,是新时代中国的重中之重。
从中国制造 2025 到十四五规划中应对卡脖子技术的举国体制战略,都凸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正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混合型创新平台的独特地位——既承载国家科研的理想,也拥抱市场驱动的商业化。
资本运作的国科系
中国科学院控股(简称‘国科控股’)管理中国科学院商业和金融企业的实体,是国务院批准的首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公司。
自 2008 年起,国科控股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进行直接投资与风险投资,国科控股拥有 30 多家子公司,涵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材料、投资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旗下知名企业包括联想控股、中科集团等。
2015 年成立的国科创新,则专注于将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项目,重点投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早中期高科技公司。
从实验室到上市公司
除了顶层设计,中科院下属的许多研究所本身就是成果转化的摇篮。
联想的诞生,源于 1984 年中科院计算所的 11 名科研人员。至今,中科院仍通过联想控股间接持有联想集团 30% 的股份。

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机构、投资平台和子公司的示意图(作者,2025 年)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参与投资了半导体光刻设备制造商国望光学。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则部分持股风险投资平台中科创星,该平台已在西安和北京投资了数百家硬科技公司。
此外,科大讯飞背后有中科大的身影,该公司部分由科技大学创新控股公司控股。科大讯飞是领先的人工智能(AI)公司之一,以其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 AI 教育技术而闻名。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的芯片制造商。创始人陈天石和陈云继均毕业于科技大学,随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以数百万美元的种子基金资助了初创公司寒武纪。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寒武纪从一家初创公司发展成为供应华为的公司,如今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并被称为中国的英伟达。

寒武纪迅速成为中国领先的 AI 芯片制造商
植根区域的创新支柱
中科院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园区,而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庞大系统。
从上海、广州,到成都、西安,再到乌鲁木齐、昆明,中科院的院所已成为各地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柱。
尤其是在国家综合性科学城的建设中,这些院所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中科院的教育版图也在扩张,在成都、南京、西安等地纷纷建立起国科大的新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学院,建设中(2024,新华社)
进一步研究
在后续帖子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中国正在开发的一些研究和科技园区及其城市和区域形态。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