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正在备展的长春航空展现场突发惊险一幕:两架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eVTOL)在进行双机编队演练时发生空中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在着陆过程中因机身受损起火,现场黑烟滚滚。所幸消防人员迅速扑灭火势,事故造成一名乘客受伤送医,暂无生命危险。这起国内首次公开报道的eVTOL载人飞行器空中相撞事故,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的低空经济产业,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安全警钟。事故回顾:编队演练间距失控,安全冗余经受考验 据小鹏汇天官方回应,事故发生在航展预演结束后的双机编队训练环节,直接原因为“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成功降落,另一架则在着陆时失控坠毁并起火。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由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中。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此次事故暴露了低空飞行在复杂场景下的多重风险。无论是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航线规划与感知避障系统失效,还是人工操纵模式下的飞行员判断与操作失误,抑或是编队飞行指挥协调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表示:“在保障能力最强、资源最集中的航展现场尚且发生事故,未来在更复杂的城市空域环境中,安全运行的压力只会更大。”安全拷问:从“能飞”到“安全飞”,产业面临严峻大考 此次事故将eVTOL乃至整个低空经济最核心的命题——“安全”,推到了聚光灯下。 适航审定是硬门槛:法律专家指出,目前小鹏汇天等企业仅持有“特许飞行证”,用于特定场景下的测试飞行,而真正面向公众商业运营所需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和“运营合格证(OC)”四大证照体系仍在审定进程中。没有完备的适航认证,大规模载人商业化无从谈起。 技术可靠性需验证:事故凸显了飞行器在动态环境感知、紧急情况下的自主避障与安全冗余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专家呼吁,eVTOL必须具备“慧眼”和“慧算”能力,在任何驾驶模式下都能及时预警并规避碰撞风险。 “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无人机飞手正从“遥控员”升级为“空中交通指挥官”和“安全最后防线”。在自动驾驶系统失效时,飞行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是避免事故的关键。系统化、高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倪红福教授强调:“与汽车事故不同,飞行器一旦在城市上空失控,其影响范围将远超驾驶员本身,可能对地面无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安全隐患极大。”行业反思:野蛮生长不可取,合规发展是唯一出路 事故发生的同一周,北京市民政局于9月16日发布公告,依法取缔了未经登记、擅自活动的“中国低空经济联盟”。这一事件与飞行事故形成微妙呼应,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议题:低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告别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有序、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已多次强调,“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政策层面已明确“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审慎发展路径,旨在通过无人物流、农业植保等风险相对可控的场景积累数据和经验,为未来载人飞行筑牢安全基石。未来之路:以敬畏之心,构建低空安全新生态此次事故虽为个案,但其警示意义深远。它提醒所有从业者、监管者和投资者:1. 安全是1,其他是0:任何技术创新和商业想象,都必须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之上。对安全的敬畏,应融入研发、制造、运营、监管的每一个环节。2. 标准与法规先行:必须加速完善涵盖飞行器设计、生产、适航、运营、人员资质、空域管理、事故调查等全链条的法规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的“红线”和“底线”。3. 科技与人文并重:既要依靠AI、数字孪生、高精感知等前沿科技提升飞行器的智能化安全水平,也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建立严格的人才培养、考核与持续教育机制。4. 生态协同共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保险行业、培训机构需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验证-保险兜底-人才培养”的低空安全新生态。从“飞起来”到“飞得好”,再到“飞得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长春航展的这声“警钟”,代价沉重,却也无比珍贵。它迫使整个行业停下狂奔的脚步,重新审视安全的分量。唯有如此,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低空蓝海”,才能真正成为驱动未来的新增长引擎,而非悬在头顶的风险之剑。搜集、整理、编辑:周陶然,责任编辑:张璐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