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科技区角报道,过去几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迅猛发展,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度,但相对的,由于地缘政治关系,尤其是美方在 AI 大模型、算力、芯片相关的各种无端管制,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处于缺位状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库显示,截至上周,全球已出台逾 1300项人工智能相关法规、指南及其他政策。自2022年OpenAI旗下 ChatGPT的推出至今,这一数据总数已增长约 30%。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安全治理等领域出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指导体系。结合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9月,国家级人工智能政策文件数量已超过50项,覆盖战略规划、技术标准、行业应用、伦理治理等关键领域。而纵观全球,欧盟正逐步推行相对严格的人工智能立法,美国和英国也已出台全面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这些地区的相关政策数量均增长了约10%至20%。目前中国、美国以及欧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处于的领先地位,也间接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的现状,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在人工智能全球规则制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G7成员国及欧盟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约占全球总量的30%。它们已各自推出多项举措,例如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供补贴、要求企业管控技术滥用风险及应对虚假信息等。全球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在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导致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对发达经济体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有 118 个国家未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相关讨论,而在发达经济体中,三分之二的国家已制定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战略,而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不足三分之一。欧美于近期牵头制定了人工智能风险监测框架,但各国间的分歧与竞争阻碍了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今年2月,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在巴黎发布的《“包容性” 人工智能发展宣言》,该宣言当时已获得约60个国家或组织支持。另外欧盟出台的《人工智能实践准则》要求企业采取具体措施以遵守其人工智能立法,但这一准则遭到美国企业批评,后者认为其会阻碍或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由发展,Meta等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已拒绝签署该准则。而在我国,随着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深度求索等公司在 AI 领域的不断突破,在该领域我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具体应用落地方面,而在基础算力设施方面,国家也在大力投资,包括算力中心及上游芯片及半导体领域。在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上,我国已明确表示,已做好准备与西方国家在人工智能规则制定领域展开竞争。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将于明年 8 月全面生效,该法案要求人工智能开发者开展风险评估,对违规者处以罚款。日本立法机构也已通过本国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尽管国家间的竞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快速提升,但在安全措施与伦理标准方面开展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斯坦福大学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共发生约230起重大人工智能相关事故案例,较2023年增长约60%。近期还出现了多起用户自杀事件,经调查与 ChatGPT存在关联。想通过企业层面的自我监管达到监管规则的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国际隐私专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仅约39%的企业设立了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呼吁各国政府在规则制定方面开展全球合作,但基于目前全球的地缘政治因素,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合作态度,国际竞争将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旋律。但基于产业全球化发展逻辑,竞争和合作并存才是合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