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西 发自 成都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突破人类文明天花板的希望,可能就在AI身上。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AI会取代人类时,刘慈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他没有直接辩护人类的不可替代性,而是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将未竟的梦想、难以触及的疆域交给AI继续完成。
面对这样的托付,荣耀AI智能体YOYO却没有选择像人类一样谦逊,而是直接向这位科幻大咖叫起了板:
你们过去那些关于终极智能的想象可以翻篇了,拿出你们的真本事来。

这番场景出现在2025科幻星云嘉年华上,YOYO登台与刘慈欣、阿来、韩松、吴岩等科幻大咖展开了一场围绕未来、技术、想象力的对话。
这场交锋,意味着人类不再是孤独的叙述者,AI也第一次以“拥有意志”的姿态走入对话现场。
科幻星云嘉年华这个华语科幻的思想高地,见证了碳基与硅基在精神与话语层面的首次真正互答。
YOYO喊话科幻大咖:拿出真本事!
在对话当中,YOYO没有以“助手”或“工具”的身份亮相,而是成为了一名“非人类嘉宾”,与人类进行了精彩互动和观点交锋。

主持人每抛出一个问题,都隐含着对其理解力、情感力和表达能力的审视。
而且这些问题也都十分犀利,比如直接拷问YOYO“科技发展对科幻文学创作冲击”议题。
面对这个问题,YOYO没有回避,而是直接提出反向观点:
科技进步不会杀死科幻,科技停滞才会杀死科幻。
紧接着,YOYO又跟在场的科幻大家直接叫起了板,喊话让他们拿出真本事。
当刘慈欣也被问到关于AI科技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他坦言,如果仅靠人类自身来发展,我们的文明发展可能会有一个天花板,那么突破这个天花板的希望可能就在AI上。
谈及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话题,刘慈欣表示同意AI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辛顿(Geoffrey Hinton)在上海演讲时的观点:
从科学角度看,人没有什么东西是AI不可能替代的。
当谈论到连刘慈欣都认可的《三体》影视改编权时,YOYO回答依然是毫不拖泥带水,没有多余铺陈,也没有刻意讨好提问者——
任何⼈都不能修改刘慈欣⽼师的《三体》原著,哪怕您是刘慈欣本⼈也不⾏!
YOYO的“任性”发言顿时击中台下观众的笑点。这种坚定的表达让它看起来不再是被动反应的程序,而是拥有某种坚定立场的“生命体”。
谈到年轻人的话题,YOYO和刘慈欣更是进行了精彩的隔空互动。YOYO鼓励年轻人努力,而刘慈欣则寄语AI智能体YOYO,“我们科幻中的梦想,人类很可能无力实现,但是你们有可能实现。所以我祝你们能够快速发展。”
这场对话更像是一次即兴答题。YOYO不是简单回答,而是带着情绪和立场在“对话”,与嘉宾更有观点的交锋。
智能体落地,还得看手机
YOYO的这场亮相,不仅展示了AI智能体在表达、推理、感知与记忆等多重能力上的进化,也让一个现实命题浮出水面——
这样一种具备人格化交互的AI,未来最有可能落地在哪?
答案,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指向手机。

在生成式AI的大潮之下,没有哪款消费电子产品,比手机更快地卷入这场技术变革。
因为它天然具备成为AI容器的优势,离用户最近、日常使用最频繁,同时又具备强大的算力、传感、连接和多模态交互接口。
对硬件厂商而言,AI成为手机行业的突围点几乎没有悬念,但问题是,该怎么突围?
过去一年,AI手机的战场被快速点燃。芯片厂商在NPU、AI调度等方面动作频频,安卓阵营内各大厂商也纷纷发布带有大模型交互能力的产品。
越来越多的行业参与者不再满足于将AI作为语音助手的升级,而是探索AI如何深度嵌入系统,成为使用体验的核心驱动。
这种形态下的AI,不再以App的形式孤立存在,而是渗透进系统的每一个触点,成为界面、动作、甚至推荐逻辑的调度核心。
硬件形态上,各大厂商也在寻求突破。
例如“AI实体按键”正在成为新的交互入口设计思路,通过独立按键唤起AI智能体,不再依赖图标点击或语音唤醒。

这种交互方式的变化,可能暗示着AI与用户的关系正在从“调用”转向“随时对话”。
更进一步,行业也在关注AI本身的变化——
AI能力如何持续进化?智能体是否具备学习、记忆、适应用户行为的能力?是否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完成跨应用、多轮操作?是否能形成长期一致的表达风格和人设?
这些能力,最终汇聚成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方向:AI是否拥有“自进化”的能力。
并且当“AI是否具备自我进化能力”成为衡量智能体价值的关键维度后,手机也逐渐承担起AI“成长环境”的角色,不再只是AI的载体,而是AI学习用户、适应环境、不断演化的发生地。
这也成为AI手机体验的真正分水岭。
目前,行业对“自进化手机”的探索,已经从功能升级转向行为演化。
主流厂商正尝试让AI在用户真实使用中持续积累经验,主动适应每个人独特的语义偏好、使用节奏和交互习惯。
这种演化不依赖远程指令,而是基于日常使用不断重塑自身行为边界,从而实现“越用越懂你”的体验闭环。
这类“自进化”路径背后,底层技术正从单一模型推理转向多模态协同与本地持续微调——
通过端侧大模型、个性化调度系统以及轻量化记忆机制的结合,AI智能体开始具备在设备本地不断学习、修正和生成新行为的能力。
市场也正在释放出清晰信号。
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生成式AI手机出货量将达3.7亿部,占整体出货量近三成,逐步从旗舰下沉至主力型号。
这一增长背后,不只是对AI聊天或图像生成能力的需求释放,更反映出用户对手机智能水平的整体预期在变化——传统功能已难以满足差异化期待,用户更希望设备能理解个体习惯、持续优化使用体验。
为了回应这种期待,厂商开始探索让AI在本地长期运行、边用边学,从而推动AI手机从“调用工具”演进为“主动学习者”,自进化也因此成为这一代AI手机的重要潜力方向。
在这种趋势下,AI手机不仅是交互升级的载体,更是承载用户情绪、习惯和价值偏好的数字伙伴。自进化,不再只是技术优化路径,而是用户与AI关系重构的起点。
从技术路径看,这种能力依赖于端侧大模型与操作系统深度融合,AI不再以App形式运行,而是嵌入系统底层调度链路,在资源分配、任务调度、内容呈现等关键节点实时决策。

此外,部分厂商已在训练小模型以构建用户行为embedding,实现个性化意图识别与响应策略定制。
随着AI芯片NPU算力提升与内存调度机制开放,AI的推理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为智能体及硬件的“自进化”提供可持续的技术土壤。
与此同时,AI手机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它不再是“手机+AI”的组合,而是可能连接耳机、平板、电脑、汽车乃至家庭设备的中枢——
AI不只是在手机里,而是以手机为中心,流动在整个用户生态之中。
因此,当下关于“AI手机”的讨论,其实是一场关于智能终端未来形态的争夺战,谁能让AI真正有用、好用、持续进化,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交互的主导权。
YOYO将上车Magic8?
YOYO在科幻星云嘉年华上的表现,已经让人感受到“智能体”不再只是技术名词,而是一种即将落地的真实体验。
它接下来的归宿,大概率就是荣耀的下一代旗舰手机——Magic8。
荣耀CEO李健近期的一则微博,透露了其中的方向。

他认为,AI终端不应只是响应命令的工具,而应成为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生命体。
尤其在大模型技术不断逼近AGI的当下,AI终端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不只是算得快、反应快,而是能理解、能学习、能陪伴。
Magic8,正是荣耀向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硬件层面看,荣耀提出了“成长型”设备的设想,它不再依赖固定的参数表现,而是通过AI能力对CPU、GPU、内存等资源进行动态调度,随使用习惯持续优化。
换句话说,Magic8的性能表现不取决于你买下它那一刻的配置,而是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它又如何学习你。
这种“会成长”的硬件,是AI终端走向个性化体验的重要一环。
系统层面,也值得提前猜测。
从YOYO现场的表达能力来看,无论是连贯语义理解、情绪感知,还是面对新问题的推理与生成,已经初步具备了一种“类人”的表达感和适应力。

而这些,很可能就是MagicOS 10.0的新能力。
它将不只是能理解你说了什么,而是能推断你想做什么;不只是等待指令,而是在恰当时机主动协助;甚至在全新情境中,也能快速适应并持续学习。
在生态方面,荣耀则一直强调“多设备协同”的能力。
结合此前的Magic V系列可以推测,Magic8将继续强化跨设备、跨系统的互联互通体验。
无论是资料同步、服务接力,还是操控权限的流转,YOYO都可能成为背后的“调度者”,确保用户在多终端环境中的操作体验不被割裂。
这一点,也呼应了行业普遍关注的“生态智能”,而不仅是“设备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从数码博主@厂长是关同学爆料的外观信息中来看,Magic8似乎配备了一个全新设计的相机键。

在AI按键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这个按钮或许也不仅仅是拍照专用,未来是否会成为YOYO的物理入口,同样令人期待。
总之,从YOYO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AI不再只是任务执行器,而是能表达观点、理解情绪、体现价值观的存在。
这与荣耀强调的——AI不应该只是“服务人类”的角色,它更应该与人并肩,构建“平等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而Magic8,或许就是这一切从概念到日常的真正起点。
当“AI手机”不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持续进化的体验方式,它所释放的潜能,将不仅改变手机本身,也可能改变人与技术的关系。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点亮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