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7 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的网上申购数据一出炉就炸了锅 ——2.88 亿股公开发行,发行价 12.48 元 / 股,回拨后中签率仅 0.0328%,申购倍数超 3000 倍。这意味着,每 3000 个投资者里才能有 1 个幸运儿抢到这只新股。
谁能想到,这家让市场疯抢的公司,背后站着一位从华为走出来的岳阳人 —— 朱兴明。如今,这位昔日岳阳首富,即将手握第二家上市公司,而他的商业版图,早已从工业自动化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 领域。
从华为电气到 “小华为”:工控巨头汇川技术的逆袭
朱兴明的故事,绕不开华为。1967 年出生的他,研究生毕业后先在深圳一家小电机厂蹉跎了一阵,直到华为电气(后来的安圣电气)向他伸出橄榄枝 —— 彼时华为正布局电机电控,朱兴明的专业能力很快让他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也摸清了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脉络。
2001 年,安圣电气被美国艾默生以 7.5 亿美元收购,这桩当时国内最大的并购案,成了朱兴明创业的转折点。2003 年,他拉上 18 位前同事,凑钱创办了汇川技术,因为创始团队大多来自华为,汇川一开始就带着 “华为基因”,也被业内称作 “小华为”。
没人能想到,这家从电梯变频器起家的公司,后来会成长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 “隐形冠军”。如今的汇川技术,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作坊:在伺服系统领域,它以 25% 的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把西门子、安川这些国际巨头甩在身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业务打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的锂电产线,全球每 3 块锂电池,就有 1 块的生产设备用了汇川的控制系统;甚至在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领域,它的控制器也能和施耐德、ABB 同台竞技,服务于美的、格力的智能工厂。截至 9 月 18 日,汇川技术总市值达 2227.81 亿元,妥妥的工业自动化 “千亿巨头”。
2010 年汇川登陆创业板时,朱兴明就靠着持股身家暴涨,连续十多年登上《胡润百富榜》,一度把 “岳阳首富” 的头衔稳稳攥在手里。如今,他要带着汇川旗下的联合动力,冲击自己的第二个 IPO。
从部门到上市公司:联合动力的 “逆袭路”
联合动力的诞生,藏着朱兴明对新能源赛道的预判。早在 2009 年,电动汽车还只是个概念时,汇川就悄悄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 —— 彼时朱兴明就看准,未来工业自动化的技术,能在新能源汽车上找到更大的舞台。
直到 2021 年,汇川把所有新能源汽车业务资产都划给了联合动力,让它从一个部门变成独立公司,账目、业务彻底分开。这步棋,既是为了聚焦主业,更是为了分拆上市铺路。
而这背后,还有一段父女间的财富传承。2021 年,朱兴明跟女儿朱瀚玥签了份《赠与协议》:把自己手里 0.76% 的汇川技术股票,还有汇川投资 21.7% 的股权,全都无偿赠给女儿。不过有意思的是,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 —— 朱瀚玥拿到的表决权,得无条件委托给朱兴明。说白了,股份给女儿,决策权还在自己手里。
到 2024 年底、2025 年 9 月,朱兴明分两次用大宗交易把股票转给女儿,转让价分别是 62.06 元 / 股、80.14 元 / 股,比当时的市价还低了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悄悄把财富交给下一代。
如今,联合动力的股权结构很清晰:IPO 前汇川技术持股 94.51%,而朱兴明父女合计控制汇川 19.38% 股份的表决权 —— 既是汇川的实控人,也是联合动力的 “话事人”。按照机构测算,联合动力估值至少 194 亿,最高能到 485 亿,这意味着朱兴明父女的身家又要多上一笔可观的数字。
联合动力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的领军企业,以科技创新造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业龙头地位。根据NE时代统计,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公司电控产品份额约10.7%,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电机产品份额约10.5%,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6.3%,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二(总排名第四);车载充电机产品份额约4.5%,总排名第八。
生死局:主机厂都在 “自己造”,联合动力的出路在哪?
联合动力现在最头疼的,恐怕是 “第三方供应商” 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021 年国内驱动总成的第三方供应份额还有 42.29%,到 2024 年上半年就跌到 32.34%;电机、电控的第三方份额也在降。
原因很简单:主机厂都开始自己搞研发了。比如联合动力的大客户广汽,旗下埃安控股了锐湃动力,专门自研 IDU 电驱系统,2024 年已经量产搭载;小米更直接,Su7 Ultra 上的 V8s 电机完全自研,另一款 V6s 电机还是跟汇川联合研发的 —— 现在是联合研发,未来会不会全自己干?谁也说不准。
这对联合动力来说可不是好事。要是大客户都自己造电驱、电机,它很可能面临 “削单” 风险;再加上技术迭代快,万一跟不上节奏,或者规模效应没做起来,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更麻烦的是价格战传导下来的压力。2024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平均售价从 18.4 万跌到 17.2 万,行业利润率从 5% 降到 4.3%。主机厂赚不到钱,就把压力往上游传,零部件供应商的毛利率只能被一点点挤压。联合动力的电驱单价越卖越低,未来利润空间还能剩多少?
为了破局,联合动力开始往海外跑。近三年境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快 450%,拿了 12 个电源系统海外项目,欧洲、北美、日本都有布局,还在匈牙利、泰国建了产能。可海外的日子也不好过,贸易摩擦不断,能不能真正打开市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不管怎么说,联合动力能冲到 IPO 这一步,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 “牌桌” 上占了个重要席位。只是对朱兴明来说,这张门票不是终点 —— 从华为学到的技术底色,到汇川在工业自动化的根基,再到联合动力的二次冲刺,这位岳阳首富的资本故事,还远没到落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