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成立,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成功举办|2025浦江创新论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5-09-22 20:36
资讯配图

Shanghai AI Lab



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第十八届)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正式成立,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各学科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从理论突破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闭环,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前沿、产业融合与生态建设等展开深度研讨,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本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四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协办。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寿子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四司司长苏靖,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崂山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雷先科·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市场高级副总裁埃里克·罗弗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怀柔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方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党委副书记王平,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出席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四司司长苏靖、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发表致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领军科学家、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主持大会。


高位推动,跨界交融:共建科学智能发展共同体

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要求,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十余家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发起并成立“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联盟致力于构建科学智能协同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双向奔赴与紧密结合。联盟将依托人工智能推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落地应用一体化,加速“从 0 到 1” 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和 “从1 到 N” 技术突破,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脑科学、化学材料、气候能源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

资讯配图


多元视角,聚势赋能:专家学者共论科学智能未来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重磅嘉宾云集,来自科研机构、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广州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雷先科·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市场高级副总裁埃里克·罗弗斯,达摩院首席科学家赵德丽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与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展开前沿报告。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发表主旨演讲《AGI for Science 之六问》。他以阿玛拉定律“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变化,却低估长期的变革”为引,提出了“边界之问、预测之问、语言之问、交叉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六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并指出,当前 AI 在通用问题求解和替代传统预测方法等方面可能被高估,但其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学领域以及协助人类推导和验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深远潜力却往往被低估。“AI 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他提出:“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资讯配图

广州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在题为《AI for Life Sciences》的主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态势。他强调,垂直领域的数据在 AI 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指出生命科学仪器作为高质量数据的生产装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徐涛院士重点介绍了广州实验室正在推进的两大科学平台——数字肺与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并阐述了它们在人群队列研究、疫情防控、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实践价值。此外,他还分享了在生物制造、多尺度成像及生命多组学分析等领域的一系列科研装备进展。

资讯配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在题为《AI+物质科学: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中指出,20 世纪物质科学推动社会实现飞跃发展,而进入 21 世纪后,该领域问题日益复杂、研究难度不断加大。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突破,物质科学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方忠院士从历史演进、学科融合与战略布局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 AI 与物质科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包括引入 AI 的必要性、结合方式及系统化推进策略。他强调,实现这一融合亟需夯实数据基础,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在推进数据全流程管理、构建 AI-Ready 标准体系及发展数据与评测驱动的智能研究新范式等方面的系统性工作。

资讯配图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发表题为《AI 驱动的气候风险感知与多尺度响应》的主旨演讲。她指出,气候科学正在经历一场由 AI 引发的范式跃迁——AI 凭借其强大的感知、认知、推理与决策能力,正在深刻重构甚至颠覆传统计算范式下的地球系统与人类社会模型。这不仅是算力基础设施的突破,更是新问题、新资源、新方法、新机理与新治理的系统重构。她强调,当前挑战不仅在于精准预测极端气候,更需深入理解复杂气候系统的演化机制。AI 赋能气候科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风险感知能力以实现“看得更清”,更在于增强政策模拟能力以“算得更准”,以及优化治理路径以“行得更稳”。

资讯配图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雷先科·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在其题为《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值模拟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气候与环境保护预测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中重点介绍了研究所在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模型构建与 AI 应用。该所致力于利用数值模型、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项环境预测与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地下水与污染迁移预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建模、区域气象与极端天气预测、土地退化与适应性管理等。他多次表达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意愿,希望共同推进气候变化建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讯配图

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市场高级副总裁埃里克·罗弗斯发表题为《科研中的 AI:从出版的角度看 AI 如何影响学术研究》的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 AI 对科研领域的双重影响。他指出,近几年来 AI 在科研活动和科研出版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能够有效提升科研效率,尤其在辅助论文撰写和语言润色方面表现突出;但同时也伴随 AI 幻觉、伦理偏见、剽窃和泄密等风险。埃里克·罗弗斯强调学术界必须建立以“透明度、安全、负责任”为核心的使用框架。为此,爱思唯尔已颁布明确的“负责任的AI原则”,并推出一系列基于经同行评议的、可信赖的内容的AI解决方案。

资讯配图

达摩院首席科学家赵德丽在其题为《影像AI赋能多癌早筛迈向新未来》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平扫 CT 设备普及率高,基于此现实条件,达摩院成功研发了基于平扫 CT 影像的多癌种早筛技术,为胰腺癌、胃癌等泛癌种的早期筛查提供了全新路径。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通过对常规平扫 CT 影像进行 AI 深度分析,在不依赖额外设备、无需注射增强造影剂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多癌种的早期筛查,显著提升了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一次扫描、多癌筛查”的技术突破。目前,该技术已累计服务全球超过 5000 万人次,并与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健康合作中心建立战略合作,正在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推广这一普惠、高效的癌症早筛方案。

资讯配图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AI for Science 中心负责人、青年科学家白磊主持,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华钧,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临港实验室研究员郑双佳,华大智造高级副总裁杨梦,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家张佩宇,上海创智学院全职导师、副教授李怡康,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生命科学领域主任研究员郭昕围绕“从 AI 辅助到自主发现:科学智能体如何重塑科研范式?”这一核心议题,针对智能体在验证自动化、学科交叉及自主进化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挑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资讯配图


前沿突破,生态共建:多项创新成果发布

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评选的 “2025 年度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十大案例成果”重磅发布,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学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资讯配图

会上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共创成果包括: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发布首个通专基座联合驱动的蛋白质设计 AI 科学家 Amix-Agent,构建完全端到端的蛋白质智能进化平台,为蛋白质设计提供统一完整方法论。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首个大脑单细胞多组学智能体 ChatBrain,首次实现跨组学跨物种零样本细胞精细分类,赋能脑图谱重大科学计划。


•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首个多模态环肽合成深度学习通用模型 DeepPeptide,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指导下的非天然氨基酸环肽全合成,助力AI驱动的生物活性分子发现与合成。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中海储能联合发布分子-电网工业智能体,实现从电解液分子设计到电网调峰的全链条智能贯通,为长时储能产业化按下快进键。


•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构建“女娲蛋白状态迁移大模型”,实现亚微秒级蛋白质动态过渡路径预测,赋能蛋白质动态研究与药物设计。


•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构建领域首个生成式原生的多模态 RNA 大模型“女娲 RNA 大模型”,在数十个基准任务中取得最优结果,助力核酸药研发。


•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发布统一催化合成预测框架的燧人催化大模型,推动有机合成研发与化工生产智能化升级。


•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发布首个生物多组学生成理解大模型 ProDMM,实现 DNA、mRNA、蛋白质联合建模,推动前沿疫苗研发优化效率与合成生物学工业落地。


• 西湖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复旦大学联合发布蛋白质组学领域首个面向人工智能设计的大规模标准化十亿级质谱数据集 MassNet。基于该数据训练的创新算法 XuanjiNovo,实现了当前领域的最佳性能,显著超越以往所有算法。


• 广州实验室发布首个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表征的虚拟细胞模型 CAPTAIN,为细胞互作机制研究和疾病标志物发现提供统一建模及虚拟筛选工具。

科学智能的长远发展,既需前沿技术突破筑牢根基,更需复合型人才提供持续动能。本次论坛期间,上海创智学院分别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科学智能联合攻关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人工智能
more
朝鲜大型无人机最新进展!金正恩指导无人航空技术联合体工作:迅速发展新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扩大和加强无人机批量生产能力
四川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通告(9月19日)
贸促会王侠:人工智能应服务整个产业生态 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
【教育】俄专家:如何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
人工智能在低空管理中的应用:UTM系统如何调度10万架次/小时?
算力筑基,AI 赋能:央地携手深化“人工智能+”新范式
【精选报告】汽车专题一:2025人工智能+汽车行业应用白皮书(附PDF下载)
炸裂!英伟达与Open AI 1000亿美金交易细节更新 | 区势·AI&半导体
“进解优促”面对面——人工智能企业专场活动报名开启!
【报告】AI专题二: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报告(附PDF下载)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