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携手英特尔背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24 08:53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资讯配图

来源内容编译自siliconangle 

我们认为,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协议进一步巩固了英伟达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并代表了向下一个计算时代过渡的一个里程碑。


正如英特尔公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牢牢掌控市场一样,英伟达如今已将其护城河延伸至 x86 生态系统(涵盖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并根据我们的估计将其总可用市场规模扩大了 5000 亿美元。这背后的潜台词是,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正在采取必要措施拯救英特尔。他这样做,就是将公司的未来之车搭上,而未来正由英伟达的编程模型和平台 CUDA 定义。


据我们估计,此举还将使英特尔的TAM增加约1000亿美元,并为迅速衰落的x86业务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经济模型表明,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仍然是其扭亏为盈的重大阻力,但此次合作将带来的系统级芯片产品将为其带来急需的提振。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此举对两家公司和x86客户来说都是双赢,并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这篇突发分析中,我们回顾了交易的要点,预测了此次合作对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领域的经济影响,并分析了对英特尔、英伟达、AMD、Arm Ltd. 和超大规模厂商的战略影响,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


我们对英特尔 2025 年 6 月的建议


我们先回顾一下今年 6 月我们说过的话。在一篇题为 《英特尔重塑命运的内幕》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建议英特尔应该与英伟达合作——基本上是搭上 CUDA 的顺风车——并倾向于采用英伟达的标准。虽然我们没想到英伟达会做出这项投资,但它的方向与本周发生的事情一致——不过两家公司更进一步,将数据中心的机会纳入其中,我们将在这篇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评估。


资讯配图


这笔交易的关键是混合 x86-CUDA 堆栈,我们将在本文中深入探讨。


交易


我们认为,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合作应该被理解为系统级的押注,而非单点产品的合作。两家公司实际上正在标准化一个以 CUDA 为先、兼容 x86 的架构,该架构涵盖数据中心的机架式 AI 和客户端设备的集成显卡。通过将设计锚定在 NVLink、先进封装和芯片组上,该合作将竞争从单个组件转移到紧密耦合的 CPU-GPU 子系统,而软件粘性 (CUDA) 和集成经济性是关键。我们认为,虽然股权部分对英特尔有利,但它也表明英特尔致力于协调发展路线图,以降低该合作成为昙花一现的 OEM 协议的风险。


资讯配图


我们的分析表明,短期价值有两方面。首先,它为英伟达提供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 x86 合作伙伴,适用于 CPU 邻近度和内存语义至关重要的异构系统,同时保留了台积电作为领先芯片的潜在制造来源。其次,它为英特尔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使其能够参与加速计算需求——无论是在机架式计算还是在 AI PC 中——而无需拥有完整的 GPU 软件堆栈。如果实施,集成英伟达 GPU 芯片的英特尔 SoC 组件可以提高英特尔制造业务的单位吞吐量,并为那些希望使用 CUDA 而无需拆除和替换现有软硬件资源的 x86 中心企业创建可复制的模式。


我们认为这对企业架构师和投资者有以下启示:


如果成功,采购将转向预先验证的 CPU-GPU“系统 SKU”,从而缩短企业 AI 工作负载的生产时间。


从 PC 角度来看:如果声称的约 1.5 亿台设备中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倾向于支持 AI 的 SoC,那么软件分发和开发人员的亲和力也会随之而来。


代工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我们的主要担忧。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分工是台积电负责主芯片,英特尔负责SoC集成,这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风险。英特尔的代工几乎完全依赖于自身的产能需求,虽然这并不能解决代工困境,但肯定不会带来什么损害。


我们认为,这项协议的最终意义在于,它正式将接力棒从纯 x86 设计转移到以 CUDA 为中心的系统。英特尔将利用封装和规模优势保持竞争力,而英伟达则通过将 x86 打造为其架构中的“一等公民”,从而拓展其护城河。此外,它还为英伟达搭建了从 x86 到 CUDA 的桥梁,使其能够进入企业级 AI,而企业级 AI 是超大规模计算企业和 NeoCloud 预计在 AI 之外的领域。


评估混合 x86-CUDA TAM


下图展现了 x86 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客户端(蓝色)和数据中心(棕色)领域的巨大崛起。你可以看到 x86 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上升轨迹,然后在新冠疫情时期达到顶峰,随后迅速下滑。需要注意的是,PC 收入在上个十年初期达到顶峰,这对英特尔来说就像是煤矿里的金丝雀。新冠疫情为 x86 PC 带来了“死猫反弹”,但此后销量有所下降。正如我们 反复报道的那样,失去销量领先地位是英特尔代工困境的核心。


无论如何,我们去年估计的潜在市场规模为550亿美元。这些公司表示,这是一个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市场机遇。以下数据涵盖了总支出,其中包括戴尔科技公司、惠普公司、惠普企业公司、超微电脑公司等公司的收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与公司声明相符。但我们认为,这个机遇远不止于此,稍后我们会解释。


资讯配图


我们认为,x86 TAM 背后更重要的故事并非历史轨迹,而是新的访问模式。通过使 CUDA 成为定制英特尔 CPU 和联合开发的 SoC 上的一等公民,Nvidia 现在拥有了更清晰的 x86 安装基础(包括机架和客户端)。我们认为,两家公司 250 亿至 500 亿美元的机会范围与上图所示的新冠疫情后市场规模合理对应,其组合将转向加速的、CUDA 可寻址的系统,而不是独立的 CPU。


我们的假设是,价值获取从“仅 CPU”设计转向紧密集成的 CPU-GPU 子系统,其中软件锁定和封装经济学占主导地位。


在 AMD 和 Arm 的压力下,英特尔获得了可靠的 CUDA 途径;Nvidia 获得了进入 x86 领域的直接途径,而此前该领域默认采用以英特尔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但我们认为TAM要大得多。以下两点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并因此预测Nvidia和Intel的TAM将分别扩张5000亿美元至1万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


我们预计人工智能市场将会增长,因为现在迁移变得更加容易。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因此,在我们看来,这既能加速增长,又能扩大潜在市场规模。


我们还假设PC市场将会加速增长,而不是下滑。PC市场是英特尔和英伟达整体市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都将从AMD手中夺回市场份额。此外,正在开发的PC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SoC。


CUDA 是主要驱动力。我们预计 PC 市场将加速发展并扭转颓势。PC 市场是英特尔和英伟达整体市场的一部分,我们预计它们都将从 AMD 手中夺取市场份额。此外,正在开发的 PC 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 SoC 开发,并支持英特尔的代工愿景。


总结: 我们认为这项协议将把下滑的 x86 市场转变为一个可由 CUDA 扩展的市场。如果执行得当,x86 将不再是一个受控下滑的业务,而是成为 Nvidia 平台的分销渠道,同时通过 SoC 集成、通往企业 AI 的混合桥梁以及英特尔和台积电的量产,恢复英特尔的竞争力。


数据中心超级周期迎来新一轮升温:

混合 x86-CUDA 堆栈


我们认为,数据中心的故事不仅关乎巨额的绝对价值,还关乎结构转变。下面的幻灯片强调了主导趋势——“AI Extreme”(加速/并行)工作负载将超越传统的 x86 处理,并在未来十年内持续增长。数据清楚地表明,这是 Nvidia 已经转向有利的需求方向。目前,数据中心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超大规模的资本支出上,而企业仍在试水。与英特尔的合作以 CUDA 优先堆栈的形式创建了一个实用的入口,该堆栈仍然兼容 x86,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代码迁移风险,并让通用平台无需重写 Arm 代码即可加速发展。我们认为,这座桥梁将释放软件重力与运营熟悉度之间的联系。


资讯配图


执行重点从芯片选择转移到预先验证的 CPU-GPU 系统,从而缩短了企业 AI 的生产时间。


通过减少移植摩擦,x86-CUDA 简化了核心工作负载(数据库、分析、应用服务器)与传统计算一起采用加速的途径。


关键要点: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AI Extreme”成为默认设置,Nvidia 仍保持其平台优势,而英特尔则通过将 x86 转变为 CUDA 的首选传输平台,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其结果是,企业级应用的加速发展——超越超大规模计算和 NeoCloud——而无需强制进行大规模架构迁移。


数字讲述了向“极端人工智能”转变的故事


我们认为,英特尔和英伟达的最新财报体现了市场数据中可见的转型。英伟达目前的  数据中心收入约为英特尔的 10倍,总收入约为英特尔的4倍 ,而英特尔的相对优势在于消费PC——这正是联合SoC计划明确瞄准的利润来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标志着英特尔x86时代垄断地位的终结,加速系统及其高效运行的软件将获得更大的价值。


如果不进行平台转型,英特尔多年来的收入下滑(大约在中位数至个位数之间)将限制其维持领先代工的能力。与英伟达合作,为英特尔在增长最快的领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使其能够扩大产量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使英伟达能够进入PC和企业级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x86分销领域。


尽管我们仍然怀疑英特尔是否有能力成为台积电的可行前沿替代品,但这种合作关系是我们多年来看到的第一个积极信号。


总结: 我们的研究表明,SoC 路线图是 PC 市场的关键因素。如果各公司能够按计划执行,Nvidia 就能将数据中心领域的领先地位转化为客户市场份额,同时顺利跨越 x86 兼容性的鸿沟。


2025-2035:Nvidia 和英特尔的TAM 扩大,AMD 陷入困境


我们认为,未来的道路展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按2025年的营收运行率计算,英伟达的营收已经是英特尔和AMD总和的两倍多,而这笔交易将使下一轮增长进一步转向以CUDA为中心的系统。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预测期内,英特尔的机会将增加约1000亿美元,但这并非在于重夺GPU领导地位,而在于通过x86-CUDA SoC和略高的代工厂吞吐量来稳定客户端/数据中心的份额。英伟达的优势则更大——随着加速系统成为云端和企业级的默认配置,其平台TAM扩张规模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甚至接近1万亿美元。


资讯配图


相比之下,AMD 在我们的预测中处于困境。随着市场转型,它短期内可能会继续占据 CPU 市场份额,但如果它无法在 CUDA 浪潮中稳固地位,其风险状况将在 2027 年之后上升。我们认为,AMD 的 CUDA 授权路径对英伟达来说既具有战略合理性(引入可靠的第二来源,从而缓和英特尔的 chiplet 定价权),又具有政治务实性,因为历史上的反垄断先例曾促使 IBM、微软和英特尔开放接口并维护竞争。


以下另外几点值得注意:


实际采购动态发生了变化,英特尔可以成为 Nvidia 制造/SoC 的第二来源,除非 AMD 获得 CUDA 访问权,否则它将被推向第三位。


政策顺风很重要:如果 Nvidia 不自愿扩大 CUDA 的访问权限,监管机构可能会强迫其这样做,从而加速 AMD 的发展,但会加强 CUDA 的中心地位。


关键要点:重心转向 CUDA 混合架构。英特尔凭借封装和产量重获市场关注;英伟达提升平台经济效益;在我们的预测情景中,AMD 必须要么积极布局 CUDA,要么面临强劲的逆风风险。


战略影响和含义


英特尔

资讯配图


我们认为,这笔交易将为英特尔带来多年来未曾拥有的东西——在加速计算领域拥有可信的口碑,能够引起开发者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共鸣。即时的现金注入固然有帮助,但其战略意义在于,它能够让英特尔在PC和数据中心这两个终端设备上都能访问CUDA。这种访问权将重新与那些真正决定工作负载投资的人们产生关联。


如果英特尔继续推进 x86-CUDA SoC 和机架级集成,即使尖端芯片制造业务仍由台积电负责,客户端芯片的单位产量也能保持稳定,服务器芯片的单位产量也能上升。我们对代工业务的复苏持谨慎态度;该协议并不能解决英特尔的制程工艺差距。但它确实创造了可重复、可交付的英特尔可大规模组装的系统,这在制程工艺迎头赶上之前,是理想的桥梁。


此外,我们提出以下观察结果:


我们的假设是,CUDA 将成为新的 AI-first 工作负载事实上的系统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为 Nvidia 重新创造英特尔曾经享有的开发者锁定,而英特尔作为分销合作伙伴而不是平台所有者。


只要英特尔能够按时交付引人注目的 SoC,它就能重新获得与开发人员的联系,获得一条支持制造经济的批量生产途径,并有时间修复代工竞争力。


英伟达

资讯配图


我们相信,此次合作将使 CUDA 从数据中心的“奇葩”发展成为涵盖企业 AI 和主流 PC 的全栈标准。英伟达将获得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 x86 覆盖范围的分销合作伙伴,将其软件业务重心转化为新的市场空间,包括客户端 SoC、机架式 x86-CUDA 混合计算平台,以及为那些 AI 应用进展缓慢的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入门途径。我们认为,随着客户在迈向加速计算的同时保持对 x86 的熟悉度,这座桥梁将成为潜在的催化剂,这将进一步拓宽英伟达的护城河,并削弱定制化替代方案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近期有两个显著影响:


1)英伟达凭借 x86-CUDA 笔记本电脑直接进入主流 PC 的利润池,这些笔记本电脑不仅面向游戏市场,还拓展到量产客户市场;


2)此次合作将对不兼容 CUDA 的云专用芯片策略造成压力。我们预计超大规模替代方案不会消失,但我们预计,除非(或除非)这些方案获得一流的 CUDA 地位,否则 CUDA 之外的大规模投资将会减少。


总结:我们的研究表明,CUDA 将成为数据中心和 AI PC 的默认开发平台,而英特尔则扮演着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而非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英伟达则用一些控制权换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将 x86 平台变成了其平台的分销渠道。真是天才之举。


AMD

资讯配图


我们相信,AMD 仍是业内最优秀的运营商之一,并有望在短期内继续占据 PC 和 x86 数据中心市场的份额。它没有受制于代工厂,并拥有强大的产品执行力。战略问题在于中期,因为重心正在转向 CUDA 兼容的混合架构,而英特尔现在拥有 AMD 所缺乏的更清晰的 x86-CUDA 通道。由于缺乏一流的 CUDA 访问权限,随着企业和 OEM 厂商将 CUDA 作为事实上的 API,在经过预先验证的 CPU-GPU 系统上进行标准化,AMD 的潜在市场将会缩小。Instinct 加速器凭借其自身的软件堆栈取得了真正的进展,但一旦 CUDA 成为 x86 的原生加速器,并行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就会减弱,未来几年的投资案例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的研究表明,上行路径很简单:如果 AMD 确保作为第二家供应商获得 CUDA 访问权限,它将保持相关性,在小芯片谈判中增加对英特尔的定价优势,并使 AMD 在增长最快的领域保持相关性。


总结: 凭借执行力和 x86 市场份额的增长,AMD 仍有望在 2025-26 年实现增长,但要想在 2027 年之后保持这一增长轨迹,可能需要在 CUDA 浪潮中扮演关键角色。如果没有 CUDA,我们预计 Instinct 的前景将更加艰难,并将逐渐重新定位到低端加速平台。开源 CUDA 替代方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目前我们认为它们在高性能计算等特定领域具有利基市场,短期内不会对 CUDA 造成颠覆。


Arm 和超大规模计算

资讯配图


尽管专家们对此持相反意见,但我们认为 Arm 显然是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即使英伟达正在与英特尔合作开发 x86-CUDA 混合架构,它也将继续向云端和 OEM 厂商提供基于 Arm 的处理器和全框架。我们认为,Arm 保持了其结构性优势——更快的流片速度、更低的单位功能成本、低功耗、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巨大的晶圆产量——并且在许多工作负载的上市时间上至少领先一代。


最终,英伟达的路线图呈现了双轨制:一方面,Arm 系统致力于提升每瓦性能和成本效益;另一方面,x86-CUDA 系统则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提高兼容性和企业级采用率。对于超大规模计算企业,我们预计它们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蓬勃发展,但在芯片项目方面将面临阻力。他们希望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但 CUDA 的经济性和软件引力限制了栈外替代方案的选择空间。


预计云计算将继续投资定制硅片,但不是一流的 CUDA 大规模部署可能会更具针对性并且扩展速度更慢。


随着 CUDA 成为默认 API,Arm 和 x86 的占用空间都可以扩大——Arm 在速度和成本上胜出,而 x86 在熟悉度和分布上胜出。


底线: 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没有明显的输家。Arm 凭借卓越的成本/功能曲线,乘上了同样的 AI 浪潮;Nvidia 将两种指令集都货币化;云计算的 TAM 也在增长——只是它们在 CUDA 的重心下能躲避的地方越来越少。


未来展望


资讯配图


我们相信,这项协议将重塑竞争格局。陈立武正在采取务实的举措,为英特尔重返加速计算领域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而无需投入无限的资金和时间。x86 上的 CUDA 为企业和 PC OEM 厂商搭建了一座直接的桥梁,缓冲了客户量下滑的影响,并为英特尔提供了可重复的 SoC 产品线,以便大规模生产。


我们认为,除非英特尔能够证明其持续的节点节奏,或建立合资/合作模式,以降低资本风险并吸引外部客户,否则代工仍将是一个结构性悬念,而这并不能弥补制程差距。短期内最合理的分工仍然是台积电主导芯片业务,英特尔则负责系统集成和量产封装。


我们仍然支持改变晶圆厂的计划。


对英伟达来说,这笔交易的数学意义非凡。50亿美元的股权支票开启了跨个人电脑和企业数据中心的分销飞轮,并将CUDA的触角延伸至英伟达一直以来渗透不足的市场。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加速系统成为默认布局,x86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入口,英伟达将获得比其现金支出高出10倍的TAM增长。该公司用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换取了更大的市场表面积,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平台的增值。


在我们的情景中,风险仍然是执行层面的,而非概念层面的。英特尔必须按时交付,协调文化,并防止代工业务限制其发展速度;英伟达必须在开放性与平台完整性之间取得平衡,并妥善处理与超大规模厂商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认为,相对于战略优势而言,这些风险是极易控制的。


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对于操作员来说,最终效果是更简单、CUDA 优先的入口,保留了 x86 熟悉度并缩短了生产时间。


对投资者的净效应:英特尔赢得了时间和数量;Nvidia 在更大的可寻址安装基础上复合了软件主导的经济效益。


总结: 这笔交易标志着从 x86 时代向以 CUDA 为中心的系统时代的功能性交接。英特尔通过封装、系统和分销重新获得市场影响力;而英伟达凭借更大、更持久的 TAM 成为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新常态。


参考链接

https://siliconangle.com/2025/09/20/intel-nvidia-baton-passes-cuda-era/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END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66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一颗改变了世界的芯片

美国商务部长:华为的芯片没那么先进

“ASML新光刻机,太贵了!”

悄然崛起的英伟达新对手

芯片暴跌,全怪特朗普

替代EUV光刻,新方案公布!

半导体设备巨头,工资暴涨40%

外媒:美国将提议禁止中国制造的汽车软件和硬件

资讯配图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点赞


资讯配图

求分享


资讯配图

求推荐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英伟达 英特尔
more
英伟达,再投1000亿美元
0925:云栖大会通义集中发布6款模型+1个全新品牌|Meta FAIR发布代码世界模型CWM|英伟达开源Audio2Face
突发|英伟达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400 万 GPU 打造「超级智能」
攻破CUDA护城河,英伟达挑战者融资18亿
英伟达的千亿豪赌:承销智能基础设施
不靠英伟达,中科院在国产 GPU 上跑通 76B 类脑大模型
比亚迪高管:若遭遇英伟达芯片断供,已有备选方案
英伟达“误伤”一颗芯片
早报 | 英伟达千亿美元投资OpenAI;贾国龙否认向罗永浩道歉;美凯龙前总经理车建兴解除留置;广东多地迎战台风“桦加沙”
刚刚,英伟达官宣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用至少400万GPU打造超级AI巨兽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