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备受瞩目的小米17系列正式发布,而相比于处理器、影像等常规升级,这一代小米旗舰最抓人眼球的却是电池:标准版直接配备7000mAh,Pro机身在轻薄机身中也塞入了6300mAh,而Pro Max更是达到7500mAh。
把时间拨回三年前,手机圈完全是另一幅光景:屏幕从1080P 60 Hz进化到2K 144 Hz甚至更高,SoC一路迭代,影像从单摄卷到多摄潜望,但电池容量却像被“封印”在 4500–5500mAh。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机身尺寸几乎不变,元器件只增不减,空间只能向电池“开刀”。但续航始终是个大问题,于是在电池技术没有获得大突破的前提下,厂商们纷纷选择了另一条路——快充,120W、150W、甚至200W的充电功率一个个冒了出来,厂商们用“充电五分钟,能用两小时”暂时缓解了用户们的续航焦虑。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那一年开始,realme、荣耀、vivo、OPPO等厂商纷纷推出6000mAh容量以上的手机,2024年更是集中爆发,主流旗舰普遍站上5500–6500mAh,而2025年也延续了这一趋势,7月荣耀的X70甚至冲上了8300mAh,小米也把旗舰机的容量推到了7000-7500mAh。
不过,大电池突然“遍地开花”,核心原因并不是厂商们“良心发现”,而是硅碳负极终于跨过量产门槛。硅的理论比容量是石墨的10倍,但充放电时300%的体积膨胀足以把电芯“撑爆”。但在过去两年,通过“硅碳复合、硅氧合金、纳米硅”,厂商终于把膨胀率压到可接受范围,能量密度也随之从650 Wh/L一路涨到800 Wh/L以上。同样的体积,电量多出30–40%,小体积机身塞进去大电池自然也不再是梦想。
小米金沙江电池
核心亮点:
采用L形封装异形叠片电池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
硅含量高达16%,能量密度显著提升;
支持100W澎湃快充,40分钟可充满。
代表产品:
小米17系列。
荣耀青海湖电池
核心亮点:
硅含量高达25%;
能量密度达901Wh/L。
代表产品:
折叠屏Magic V5搭载6100mAh电池,厚度仅8.8mm;
荣耀X70搭载8300mAh电池,为目前荣耀最大容量。
vivo蓝海电池
核心亮点:
采用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技术,支持-30°C极寒供电;
809Wh/L能量密度;
自研玲珑架构堆叠技术,较常规主板支架减薄11%。
代表产品:
vivo Y500搭载8200mAh电池,支持90W快充。
OPPO冰川电池
核心亮点:
双电芯设计;
能量密度达830Wh/L;
采用新一代硅碳负极技术,部分机型硅含量达25%。
代表产品:
Find X8 Ultra电池容量达6100mAh,厚度仅8.78mm。
而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电池的普及,不仅仅是改善了续航,也正在反向重塑行业的设计逻辑:AI本地大模型、折叠屏、卫星通信等“耗电巨兽”终于有底气落地,厂商也不再需要在轻薄与大续航之间做单选题。今天的小米17,只是这一行业趋势的一个代表,看似是它把旗舰机电池容量推到了7000-7500mAh的新高度,但背后却是整个供应链的共同进步。
当然,硅碳并非终点。供应链普遍预测,2026–2027年固态电池将率先在高端机上小批量试水:能量密度会再提升20–50 %,同体积可轻松突破9000mAh。届时,“充电10分钟,重度用两天”可能就会真的成为日常体验,而手机设计也将迎来新一轮解放。
责编:Ricar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