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近期,在中国资本市场,固态电池概念持续走强,亿纬锂能、赣锋锂业、容百科技、孚能科技等相关企业接连披露固态电池产品最新进展。国外企业方面,松下能源宣布将致力于生产全固态电池;SK On全固态电池试点工厂正式落地,拟2029年实现商用。固态电池,已经处于量产以及商业化前夜了吗?
全固态电池进入产业化“中试”关键期
全固态电池因兼具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在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年以来,国内外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材料、设备、电池、应用等多环节均取得积极进展。
在材料端,硫化物电解质因其离子电导率高成为重点技术路线,产业化步伐加快,如恩捷股份已建成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雅化集团预计于2026年启动硫化锂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试线建设。同时,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亿纬锂能布局“硫化物+卤化物”复合技术路线,清陶能源推出“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方案。正极材料短期仍以高镍三元为主,中长期有望采用富锂锰基等高电压、高比容量体系,容百科技的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吨级出货。负极材料短期以硅碳为主,中长期可能逐步过渡至锂金属,赣锋锂业、天铁科技等多家企业均有所布局。
在设备端,全流程生产均需新工艺与设备。近期前段工序中的干法成膜环节产业化进展明显,纳科诺尔、曼恩斯特、赢合科技、利元亨等多家企业取得进展;而中段的等静压、后段的高压化成等有待进一步攻关。
在电池端,企业持续加码研发和中试建设,如国轩高科建成0.2GWh中试线,中创新航自研430Wh/kg全固态电池产线落地,孚能科技计划年底完成0.2GWh硫化物中试线。
在应用端,奔驰与美国初创公司Factorial合作开发的全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并于近期完成真实场景下的长途道路实测。
理性看待全固态电池创新进展
推动细分领域率先实现应用
结合产业链企业的规划与建设节奏,预计未来1-2年,全固态电池中试阶段将陆续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链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应密切跟踪中试与示范应用进展,及时调整自身战略和资源布局。
同时,应根据应用场景科学选择技术路线。在成本敏感度较高的经济型乘用车和商用车等领域,当前成熟度高、成本优势突出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仍是最优选择;而在成本敏感度低、对极致性能有更高需求的细分市场,如高端乘用车、低空飞行器等领域,则可率先推动全固态电池的示范应用。通过在高附加值场景率先实现应用,既能发挥技术优势,又能在产业化尚不完全成熟阶段有效控制大规模应用风险。
最后,应避免对全固态电池进展的过度宣传,尊重电池技术发展规律和产业演进节奏。当前全固态电池仍处于中试和示范阶段,关键技术与成本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过度渲染可能导致市场与社会预期过高,进而带来资本和资源的盲目涌入,甚至挤压其他具备现实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发展空间。未来应更多强调“长期投入、分步推进”的战略定力,保持研发和政策支持的持续性,同时避免过早透支市场信心,从而为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王晓旭
wangxiaoxu@chinaev100.org



车百智库
扫描客服二维码,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