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咋说呢,年年岁岁路相似,岁岁年年车不同。
对于每天穿梭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打工人来说,早晚高峰的拥堵早已是刻入DNA的日常。当导航上的路线全线飘红,车辆以约等于龟速的30公里/小时向前挪动时,我们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对开车人耐性的一种考验。
据交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可占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换算成GDP,相当于每年损失5%到8%。
有的人可能会说,那坐网约车不就行了?诚然,网约车行业用算法优化了匹配效率,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但在物理层面,它似乎只是将更多的车辆投入到了本已不堪重负的道路上,离真正的“智慧出行”总感觉还差那么一口气。
好消息是,变革可能即将到来——
在近日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上,哈啰首席技术官刘行亮发表了题为《全栈AI架构驱动出行变革,从出行Agent到面向未来的出行AGI》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哈啰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果。

作为出行行业的年度重磅发声,哈啰这次亮出的核心战略,是“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双轮驱动,目标直指未来的“出行AGI”。而在其背后,与阿里云的深度合作,更是赚足了业界的眼球。
刘行亮指出,“AI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 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哈啰已经落地的一系列AI Agent产品。
注意了,这些Agent可不是普通的助手,它们更像全天候在线的“出行管家”。
当你打开哈啰,首页情景感知Agent就能实时察觉你的需求,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当你使用顺风车时,一个“高情商数字分身”——撮合Agent,则会帮你协商高速费、出发时间等琐碎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名为“出行小助理”的多Agent协同系统,能以语音交互处理一系列复杂出行任务。
这一套组合拳,核心目的就是大幅缩短用户的决策路径,让出行体验无限趋近于“心想事成”。
如果说AI Agent是对现有出行信息流的重塑,那么哈啰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真正的重头戏,在于“物理智能”的具象化身——Robotaxi。
围绕这一领域,哈啰正在构建一个“车+云协同”的智驾超级大脑,致力于实现决策的“快、准、稳”。

为支撑这个大脑的运行,哈啰构建了“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技术底座,其中包括到2026年,构建一个包含不少于1000万clips的高质量数据集;依托与阿里云的合作,建成万卡级别的算力集群以及自主研发“道驭”百亿参数大模型,构建三大云端核心能力的措施。
看着这些参数,我知道大家肯定已经开始想象未来的画面了。
放心,产品落地比想象得更快。
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已于2025外滩大会全球首发亮相,或许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就能体验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哈啰Robotaxi业务已获得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投资。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从信息处理的AI Agent,到物理世界的Robotaxi;从自研的“道驭”大模型,到阿里云的万卡算力集群,一条清晰的“技术-产品-商业”路径已经浮现。
当聪明的“大脑”(云端AI)开始真正指挥聪明的“身体”(Robotaxi),我们讨论的将不再是如何更快地“匹配”一辆车,而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重构。这或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的钥匙。
未来的出行大战,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