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黄金时代”安全托底健康发展
9月18日,民航局在京召开9月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中央关于安全发展的有关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安全运行态势并部署下一阶段安全工作。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民航局副局长韩钧、马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胡志彬出席会议。
宋志勇指出,要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安全工作和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毫不松懈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要求,不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坚决守牢航空安全底线。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不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强安全监管的精准性、实效性,提升行业整体安全管控能力。要进一步严密生产组织,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落实落细各项安全措施,严防不安全事件发生。
宋志勇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安全态势,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问题导向,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工作部署,确保航空运行态势安全、平稳、有序。一是严把人员资质能力关,认真抓好飞行训练和技术管理,航空公司完善训练体系建设,提升机组派遣的科学性,严格手册和规章管理,不断提升保障安全的能力。二是严把航空器适航关,进一步加大维修管理力度,深入开展预防性维修管控,突出抓好发动机全流程管控,加强机务维修人为因素风险管控,切实降低各类航空器故障发生率。三是严把运行标准关,认真抓好生产组织和风险防控,严格执行运行标准,加强运行调度,强化协同配合,严防迁徙季节鸟击风险,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四是认真落实近期关于通航安全的有关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优化完善规章标准,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飞行,确保通航安全平稳运行。
从民航局安委会的安全部署,到两部办法的细节规范,再到适航审批的 “优中选优”:无人机产业正告别 “野蛮生长”,迈入 “安全可控、合规发展” 的新阶段。对于企业而言,抓住适航标准、消费需求两大核心,就能抢占先机;对于普通人,下一个周末或许就能坐上搭载无人机航拍的游览机,解锁 “天空视角” 的新体验。
600多款无人机排队迎来 “适航大考”
适航审定是国际通行的为保障民用航空安全而开展的依法行政行为,工作内容包括产品投入运行前的初始适航管理和产品投入运行后的持续适航管理。我国适航审定历经四十余年建设,形成了目前主要包括民航局、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内设机构和7个区域适航中心、人员编制共计392的适航审定系统。截至2024年底共颁发93份型号合格证、76份生产许可证,187份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191份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适航审定工作经过近四十年发展成绩斐然,随着低空经济迎来发展热潮,适航工作迎来新挑战:以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取证需求呈井喷式发展,使得适航审定工作量和难度激增,我国的无人机制造企业超700余家,无人机运营企业超2万家,需要适航审定的中大型无人机型号800余个,已有 600 多个型号的无人机进入适航审批队列,而过去 20 年民航局完成审定并颁发证件的有人机型号只有81个。
这背后是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20 多个省份出台 200 多部支持政策。低空安全作为新型非传统安全,应当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低空安防,从理念、措施、产业、模式上进行变革,构建内核驱动理论模型。聚焦精准识别、低成本广域覆盖推动治理工具精准化,聚焦风险评估、仿真推演推动执法方式绿色化,聚焦专业培训、应急处置推动治理主体规范化,积极构建 " 多元共治—立体保障—低空安防 " 的治理总图景。
“适航审批不是‘拦路虎’,而是‘过滤器’。”建立设计保证体系、生产保证质量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支持体系和持续适航等体系,意味着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多元治理模式,推动低空安防技术创新发展,接受空域管理、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法规标准、社会接受度等多维度的挑战,守护好低空经济的天空,适航取证是最基本的,是为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 “组合拳” 让无人机飞上天更安全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低空安全管理涉及无人机和其他低空飞行器的安全监管,旨在确保飞行活动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民航局印发的《空中游览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跳伞飞行服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政策和法规的要求在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推动合规发展和保障公众利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看似聚焦低空旅游,实则为无人机应用立起 “安全标杆”。第一,低空经济活动存在较高飞行风险,强制投保责任保险通过转移企业部分风险,减轻赔偿负担,避免单一主体承担过重责任,从而提升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第二,法规要求企业按时投保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在法律约束下完善自身的风险防控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并减少无保障飞行,进而提升行业安全性与健康发展。第三,法规通过要求企业实施定期检查飞行器、培训飞行员等安全管理措施,并确保企业为事故受害者提供赔偿保障,在有效保护公众利益的同时提升公众对低空经济行业安全管理的信任,从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消费端保权益,明确禁止无人机航拍捆绑销售,要求企业留存乘客信息 90 日且严禁泄露,彻底堵上 “隐形消费”“隐私泄露” 漏洞;企业端划红线,无论是包机跳伞配套的无人机服务,还是景区航拍项目,企业必须持有效资质、投足责任险,违规最高可追刑责;监管端亮明尺,参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分类标准,微型无人机虽免适航证,但进入景区、机场等区域仍需报备,中型以上则实行 “适航 + 空域” 双重审批。
面对当前低慢小航空器防反难度大、管控困难、管理设备缺乏平台支撑、效能不足等问题。应当立足政策法规的支撑,协同推进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与相关条例落地,积极构建多元数据整合、标准规范制定等 "1+5+4" 公共安全四位一体低空安全体系,为保障低空安全提供支撑保障。某无人机企业负责人直言:“以前怕‘多头监管’,现在政策把责任、流程写得明明白白,反而敢加大研发投入了。”
险企入局筑安全,“无人机福利” 在路上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未来图景, 政策松绑正让无人机从 “专业工具” 走向 “生活标配”。董志毅的判断或许揭示了未来方向:“低空经济不必只盯无人机配送,结合有人机的旅游、救援场景,更能释放产业潜力。”民航局不仅召开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锚定安全底线,更同步甩出两大政策 “王炸”,连同行业大会释放的关键数据,共同勾勒出无人机产业的黄金发展蓝图。低空经济保险作为风险管理与保障的关键环节,在支撑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现有低空经济保险产品主要分为财
产保险、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3类,基本覆盖对飞行器、飞行器驾驶员与乘客、地面公众、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的保障。
2024年7月,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推出“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同年8月,珠海市分公司为珠海万山区及泉州南安市属国有企业签发“低空保”地方版与全国版保单;9月,安徽省首单同类保险也由人保财险科创保险中心(合肥)签发
“人保财险推出的‘低空保’,不仅保机身、保运营,还新增了保货物、保停放、保维修,覆盖eVTOL全生命周期,还有一些类似的保险产品,以保险的形式延长核心零部件的保修期,尽量降低低空经济参与者的风险。”
平安产险目前已构建涵盖20余款产品的保险矩阵,实现对低空经济全链条风险的系统性覆盖——从航空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到飞行运营及配套服务等环节,全面保障人员安全、财产损失及第三方责任风险。2024年7月,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在深圳市福田区落地了首单低空领域政府救助保险。此外,平安产险还在低空商旅、低空研学、航空医疗救援、巡逻监测、地理测绘、公共安全
事件响应等方面开展了产品创新。
中再产险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创新成果,系统制定核心条款、承保指引与服务规范,其核心条款已成为国内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首个地区示范性条款。
未来十年,低空经济将迎来高速商业化发展的时期,其影响将超越交通范畴,重构城市空间、建立安全体系、产业形态和社会运行方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技术、资本与时间的“马拉松”,要给产业界更多耐心,做强基础、健全体系,助力低空经济“行稳致远”—飞得稳飞得远,更要飞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