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全球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份覆盖超1000万科研人员的权威榜单中,戴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煜教授凭借在机器人操作与具身智能领域的突出贡献,同时在“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跻身全球前1%。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生涯的肯定,更是中国在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重要标志。

然而,榜单背后的故事远比排名数字更加动人。从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美的机器人先驱,到如今带领创业团队将尖端技术转化为产业成果的领军者,王煜教授的四十载科研生涯,恰如一部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缩影,见证了这一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完整历程。
1984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一批优秀学子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奔赴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深造。时年22岁的王煜,便是这其中之一,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这个世界机器人研究的殿堂。

戴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煜教授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他师从时任所长马修·托马斯·梅森教授,这位与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并称“CMU机器人双雄”的学者,正深入研究机器人操作中的力学原理这一领域。
作为梅森教授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生,王煜的求学之路充满挑战。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聚焦于机器人抓取力学与操作规划,这些看似基础的研究,却为后来整个机器人操作学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1990年代,王煜选择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继续机器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科研条件与国外差距明显。但正是这种差距,让王煜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中。
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职期间,王煜的角色逐渐从纯粹的研究者向产学研结合的推动者转变。2015年,他与李泽湘教授共同创办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并担任创始院长。这一平台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王煜发现,虽然机器人学术研究蓬勃发展,但许多成果难以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机器人仍然只能完成结构化环境中的简单任务,对于需要触觉反馈的精细操作无能为力。他意识到,触觉感知的缺失是制约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瓶颈,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传感器硬件到算法软件的全面创新。

当时,主流的触觉传感技术主要循着几种路径发展:一种是基于MEMS的阵列式传感器,技术成熟但分辨率和柔性有限;另一种是“电子皮肤”技术,它利用柔性材料制备分布式传感器,柔韧性好但面临着信号稳定性、大规模制备和耐久性等挑战;此外,基于光学原理的视觉触觉传感器也崭露头角,虽具备高分辨率的巨大潜力,却同样受限于算力要求高和发热量大等难题。经过深入分析,王煜团队最终选择了光学路径——这是一条在当时看来更具挑战,但感知上限更高的技术路线。
在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之后,王煜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与其博士生段江哗共同创办戴盟机器人,将实验室积累了十余年的触觉感知技术推向产业化。

2025年4月,戴盟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这一产品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实现千片级出货。这款传感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让机器人首次获得了媲美人类指尖的触觉灵敏度,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实现超越。

“传统阵列式传感器寿命只有1000次左右,我们现在提升到了500万次。”戴盟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段江哗透露。此外,它每平方厘米拥有4万个感知单元,其密度相当于人类指尖的数百倍,为机器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触觉感知能力。
这些技术指标背后,是深刻的产业价值。在电子制造领域,戴盟的视触觉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完成屏幕贴合、排线插接等传统上必须由人工完成的任务;在物流行业,机器人可以精准抓取不同材质、形状的包裹,避免损坏;在实验室自动化场景,机械臂能够像实验员一样轻柔地操作玻璃器皿。
实际上,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历经移动能力的大发展后,行业目光正逐渐投向一个更具挑战性与价值的领域——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能力。
当前,工业机器人在重复性、程式化的搬运与拾取任务中已臻成熟,但在需要触觉反馈与自适应调整的精密装配、柔性生产等场景中,其应用深度仍十分有限。这“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根源在于传统机器人主要依赖视觉预判,缺乏在动态接触中实时感知与调整的“手感”,而这正是戴盟机器人选择全力攻坚的战略高地。

戴盟的独特定位,在于其深刻认识到“触觉”是机器人真正理解并与物理世界进行智能交互的关键。不同于追求大而全的通用机器人路线,戴盟聚焦于机器人操作这一核心环节,致力于为机器人装上灵敏的“指尖”与智慧的“小脑”。这一战略方向源自王煜教授数十年来在机器人感知与操作领域的深厚学术积累,以及团队对产业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
戴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视触觉传感系统与由此构建的独特技术栈则集中体现了其技术优势。其DM-Tac系列视触觉传感器,凭借超高密度的感知阵列,可捕捉物体接触时的形貌、纹理、软硬、滑移、按压力、切向力等多种模态信息,使机器人首次获得了接近人手的触觉灵敏度。更为关键的是,戴盟开发的穿戴式遥操作系统DM-EXton,能够采集人类的操作数据,将难以言传的“手感”转化为可被机器人学习和复用的数字技能。这种将人类经验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路径,为机器人操作技能的传授与进化开辟了新通道。

这种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在精密电子制造领域,搭载戴盟技术的机器人已能胜任如易碎易损件柔顺操控、精密零部件装配等以往几乎完全依赖熟练工人的工序,不仅将良品率提升至极高的水平,更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一致性的飞跃。这标志着机器人应用正从替代重复性体力劳动,迈向承担具备一定判断力和适应性的精细工作。
展望未来,戴盟的技术突破将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更深远的改变。它将极大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使机器人有望深入实验室自动化、医疗器械处理、农产品精细分选等对柔性操作要求极高的新兴领域,创造全新的市场空间。其次,戴盟推动的触觉感知技术标准化与开源生态建设,将降低整个行业的技术门槛,加速操作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创新,从而推动产业从单点技术突破走向整体生态繁荣。
END

往
期
精
选
科技热点
1.
2.
3.
4.
大咖观点
1.
2.
3.
4.
热点评论
1.
2.
3.
4.
新品速递
1.
2.
3.
4.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19016903753)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 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或【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19016903753,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