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念刷手机”已经不够看了。2025年9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刚刚定调:到2030年,中国要孵化2-3家“全球级”脑机接口(BCI)领军企业。同一天,上海瑞金医院完成了第100例“闭环深部脑机”植入——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用“想法”在iPad上打出“我想喝冰美式”。
资本市场瞬间炸锅:一边是Precedence Statistics甩出1200亿元中国市场预测,一边是“脑虎科技”被传估值200亿元冲刺科创板。
但狂欢背后,报告里一行小字被忽略——“核心零部件进口率仍超70%”。
这场关于“第二大脑”的生死竞速,中国到底卡在哪一环?今天一文拆透。
一、把大脑变成USB接口:中国BCI的“三级跳”
非侵入式:把“头盔”做成消费电子
代表:强脑科技(BrainCo)
2025年618,天猫“智能头环”品类销量TOP3被国产包揽,均价799元,主打“考研党专注力+7%”。报告透露:非侵入式电极材料国产率首次突破60%,柔性凝胶干电极成本降到19元/片,比去年腰斩。
有KOL测评质疑“7%”是智商税——同一批学生戴头环vs戴发带,两周后专注度提升差异不显著。评论区吵上热搜:.2亿。半侵入式:血管里“搭电线”
代表:Synchron(美)vs 上海阶梯医疗
2024年12月,阶梯完成全球首例“血管支架电极”人体植入,手术时长28分钟,比Neuralink缩短2/3。报告披露:国内半侵入式动物实验审批通道缩短至45个工作日,美国FDA仍需90天。
血管通路会否引发“电极漂移”?今年7月,一名澳大利亚患者因支架电极移位导致信号衰减30%,Synchron股价一夜跌18%。阶梯医疗紧急回应:采用“螺旋锚定+药物洗脱”双保险,漂移率<0.5%。网友神评:原来大脑也要装“心脏支架”。侵入式:开颅放“芯片”
代表:Neuralink vs 脑虎科技
2025年8月,脑虎科技发布“256导高通量柔性电极”,单神经元信噪比提升4倍,植入误差<50μm,直接对标Neuralink 1024导。报告里一句“柔性电极依赖进口聚酰亚胺”被放大解读:。
幕后:上海某研究所已突破“电子级聚酰亚胺”小试,良品率仅35%,成本是美企3倍。业内人士透露:一旦规模化,电极成本可从1.2万元/根降到1200元,“等于把特斯拉电池换成比亚迪刀片”。
二、产业链“五层金字塔”:中国卡在哪一层?

上游:电极+芯片=“命门”
报告直言:
“全球不足 100 家上游企业,中国占比不到 10%,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案例:
脑虎科技 2024 年突破“高通量柔性电极”单通道 0.8 美分,成本降到 Neuralink 的 1/5,但量产设备里的 64 通道放大芯片仍从美国 TI 采购——“国产替代”只剩最后一厘米。中游:软件/算法=“卷王聚集地”
玩家 90% 有高校血统:
清华—NeuroMatrix、浙大—脑机智能全国实验室、复旦—类脑智能研究院。
争议②:
“高校算法”离落地有多远?
报告数据:平均 18 个月才能把论文压缩成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公司账上现金只能烧 12 个月——“死亡谷”出现 6 个月空窗。下游:应用=“医疗撑全场,消费在裸泳”
2025 年国内 350 家下游企业,56% 做医疗,44% 做消费、教育、工业。
医疗端:
康复机器人、癫痫预警、阿尔茨海默早筛,已拿到医保项目代码(国家医保局 2025 版目录首次单列“脑机接口植入费”)。
消费端:智能头环、脑控无人机、元宇宙情绪头盔,淘宝月销最高的单品 1600 件,退货率 38%,伪需求质疑不断。
三、区域暗战!京沪深成渝“抢脑子”内幕地图
报告把全国划成5大“脑谷”,我们给你做成一张“吃瓜图”:

北京:科研高地,主打“原创”
北脑一号、北脑二号两大平台,2025年预算各15亿元,目标“2027年突破1024导芯片”。报告透露:昌平实验室已预留300亩做“脑机接口中试基地”,凡入驻企业可享“前三年零租金+临床资源绿色通道”。
争议:北京地价太贵,生产环节外溢到河北燕郊,被戏称“大脑在北京,小脑在河北”。
上海:临床天堂,主打“速度”
全国唯一“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先导区”落户闵行,2025年8月一次性放出30张“创新医疗器械”绿证,占全国60%。阶梯医疗、脑虎科技、微创脑科学三家植入式产品同步进入多中心临床。
争议:绿证发放被质疑“萝卜招标”——公示期仅3天,外省企业来不及落地。官方回应:上海只认“全球多中心数据”,本土企业天然占优。
深圳:供应链王者,主打“降本”
光明区抛出“100亿科技金融专项资金”,BCI企业买进口贴片机补贴40%,最高5000万。2025年9月,全球首条“柔性电极全自动生产线”在光明点亮,单条产能=去年全国总和。
争议:补贴过猛,引发“骗补”质疑——某初创公司被曝把Neuralink电极买来贴牌,申请“国产替代”补贴2000万,已被立案调查。
川渝:场景洼地,主打“人海”
成都“西部脑谷”计划2026年前完成1万例帕金森患者DBS(脑深部电刺激)免费置换,条件是“同意开放术后数据”。报告测算:1万例数据可训练出中国首个“川渝方言脑电模型”,准确率提升18%。
争议:患者知情同意书被曝“默认勾选数据商用”,律师指出或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9条。
杭州:数字+医疗,主打“变现”
阿里健康与浙江大学共建“脑机接口数据交易中心”,2025年7月试运营,首单“癫痫预测模型”数据包拍出120万元,含300例高质量EEG。
争议:数据归属权归患者、医院还是平台?目前平台协议只写“使用权”,不写“所有权”。网友神评:原来大脑也能“NFT”。
幕后八卦:
北京某院士团队2024年底“揭榜挂帅”拿下1.8亿专项,结果半年花掉8000万买进口芯片,被审计组点名“重复购置”;
上海某三甲医院为了抢临床资源,给受试者开出“免费植入+30万补贴”,被同行举报“过度利益诱导”;
深圳南山两家电极公司互相挖人,年薪开到300万+期权,HR吐槽:“不是抢人,是抢神经元。”
四、2025最大争议:脑数据到底算谁的?
事件导火索:8月,上海某三甲医院被曝将5000例抑郁症患者脑电数据打包卖给AI公司,单价300元/例,患者毫不知情。报告原文强调——“脑电数据归属权为用户所有,任何交易需二次授权”。
舆论炸锅:.7亿。
官方处理:医院停职3人,罚没1500万;国家医保局紧急下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把“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纳入医保甲类,但附加条件——“数据必须留在院内,违规即取消资质”。
行业震动:所有BCI企业连夜改用户协议,加粗“数据不出境、不留存原始波形、可一键删除”。网友不买账:协议长达47页,删除入口藏到三级菜单。
律师提醒:2025年11月1日起,《脑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脑电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买卖最高可处5000万元或年营业额5%罚款”。
一句话:以后戴头环前,先问清“删得掉吗”。
六、未来3年,中国BCI的“生死开关”在哪?
报告给出“双时间节点”:
2027——关键技术突破、标准体系建立;
2030——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产业链自主可控。
我们把“官话”翻译成“人话指标”:
国产电极市占率≥50%,成本降到进口1/3;
侵入式临床成功率≥30%,比现在翻一倍;
脑电数据立法出台,跨境流动有“白名单”;
科创板上市≥5家,市值过百亿≥2家;
伦理审查全国联网,审批周期≤60个工作日。
能做到,中国BCI就能从“实验室网红”变身“产业巨星”;
做不到,就只能继续给Neuralink打工,顺便帮硅谷洗芯片。







......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