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东麓,一架直升机缓缓降落,标志着河南灵宝市圆满完成2025年度4.5万亩飞播造林任务。这场“空中造林”行动历时8天,飞行232架次,播撒7.2万斤乡土树种。 而在过去,这样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如今科技正改变着传统造林的方式。

在湖北保康县寺坪镇岗子村的一处陡峭山坡上,一架搭载树种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以精准的航线向山体播撒种子。这标志着保康县首次运用“无人机+智慧飞播”技术实施生态修复,林业生态建设正式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无人机播撒技术正在全国各地悄然掀起一场生态革命,它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更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绿色希望的种子。
01 无人机造林,科技赋能生态建设
近年来,无人机播撒系统的应用逐渐从农业领域扩展至生态造林领域。2025年,河南省飞播造林22.25万亩,其中无人机飞播造林达15.54万亩,创历史新高。
河南的低空空域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今年更是首次开展150公斤载重量无人机飞播造林试点,在无人机长续航、大载重量等方面实现突破。
传统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特别是在灵宝市这样的山区——山地面积占比超过70%,很多地方山高坡陡、交通不便。 无人机播撒系统解决了这些难题。

02 技术革新,精准播撒提升效率
无人机播撒系统并非简单地“撒种子”,而是一项高科技系统工程。据研究,多功能种、肥播撒无人机采用分布式离心圆盘设计,实现播幅可调,播量可控,保护种子不易破损,保证播撒精度,提高播撒效率。
在新疆奇台县,林业人员利用无人机在北部荒漠播撒梭梭种子,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规划航线,实现每分钟2至3亩的作业效率。搭载的智能播撒系统可调节种子密度,确保每平方米落种5至8粒,均匀度达90%。
直升机播撒设备也同样在不断创新。一种适于直升机的智能播撒设备设计显示,其一档至四档的播撒量分别为33.11、77.52、138.89、227.27 kg/min,播幅最宽可达84米。
03 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树种
无人机播撒系统成功的关键不仅是技术,还有对树种的科学选择。在灵宝市的飞播造林工作中,林业局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精选油松、侧柏、盐肤木、苦楝、臭椿等7种乡土树种。
这些树种不仅适应性强、发芽率高,还能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景的生态景观。所有种子都经过“鸟鼠驱避剂+抗旱保水剂”双重处理,有效降低了鸟鼠危害,提高了干旱条件下的出苗率。
河南在不同山区采用不同树种:太行山区以黄连木、臭椿、白榆等阔叶乡土树种为主,伏牛山区则以白皮松、侧柏、乌桕等针阔混交树种为主。

04 多场景应用,从农业到林业
无人机播撒系统最初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在云南滇源街道迤者村,农户们曾经喷洒农药全靠“肩扛手喷”,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箱在田间往返,效率极低。
如今,无人机撒药带来了“全流程智能化”变革。操作人员只需规划好田块航线,精准设定飞行高度和每亩用药量,无人机便按照预设方案自动飞行喷洒,每亩地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作业。
在广西崇左,技术人员使用MG播撒系统进行油菜籽播种,找到了最佳作业参数,使油菜籽播撒量为0.4—0.5kg/亩,播撒4天后,油菜就出苗了。
05 立体管护,从播种到成林
无人机播撒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监测管护同样重要。保康县构建了“空地一体”监测管护体系:播种区域实施封禁管理,设置警示标识并组建网格化巡查队伍。
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样方监测植被恢复动态,实时追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病虫害情况,确保及时补植修复。这种“播种-监测-管护”全链条管理模式,为退化林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在灵宝市,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全程跟进飞播质量,在17个飞行作业区铺设质检布,实时监测落种情况。并对历年飞播成效进行跟踪评估。
06 成效显著,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无人机播撒系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灵宝市自开展飞播造林以来,已累计完成飞播面积4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近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7%。
在云台农场云水湾湿地公园,无人机直播水稻让90亩连片稻田在1小时内完成播种,相较传统机插秧需10人耗时2天的作业效率,大大提升了播种速度。
这片园区秉承“冬季种油菜、夏季种水稻”的轮作传统,春季油菜花金黄遍野,吸引超5万人次游客踏春赏花;夏季水稻接力生长,通过科学轮作让稻田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5%,实现了“一田双收”的生态经济效益。

07 未来展望,科技播撒绿色希望
无人机播撒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保康县计划以此次试点为起点,深化无人机技术在良种繁育、林下经济、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应用。
该县还计划推动“智慧造林”向流域治理、石漠化修复等复杂场景延伸,持续探索“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式,通过飞播、点播、植苗多措并举,加速退化林修复。
滇源街道也表示,将探索推广更多智慧农业新技术,让智能化设备扎根田间,让科技成为农户增收、农业提质的“新引擎”,推动乡村农业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
在新疆奇台县北部荒漠,无人机呼啸而过,梭梭种子精准落入沙土中。
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焕发生机。
无人机播撒系统不仅播种种子,更播种绿色希望。从秦岭到天山,从太行山到云贵高原,这项技术正在为中国生态建设注入新动力。
科技与生态的融合,正让我们见证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的诞生。
文章内容来源参考:
《科技赋能生态建设“空中造林”构筑绿色屏障 灵宝圆满完成2025年度4.5万亩飞播造林任务》- 河南省林业局
《滇源街道启用无人机喷洒 绘就智慧农业新画卷》-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多功能种、肥播撒无人机设计与实现》-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河南低空空域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实现突破》- 河南省林业局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 保康无人机飞播造林开启智慧造林新模式》- 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新疆奇台县引进无人机在荒漠区域播撒梭梭种子》- 中国新闻网
《无人机直播水稻 云水湾“一田双收”》- 云台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