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绿色甲醇生产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质和电制路线是主流
2023 年,绿色甲醇年产能仅为 60 万吨,占全球甲醇产能占比不足 1%,但在建规划绿色甲醇项目规模庞大。根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MI)与芬兰 GENASolutions Oy 合作开发的生物甲醇和电制甲醇项目数据库,截至 2025 年 8 月,该数据库跟踪全球 255 个可再生甲醇项目,包含 134 个电制甲醇项目和 104 个生物甲醇项目。预计 2030 年绿色甲醇年产能将快速扩张至 4190 万吨,高概率项目产能达到 1360 万吨。
中国是未来最重要的产能来源地。从区域产能来看,根据 MI 和 GENA 数据库,截至 2025 年 8
绿色甲醇全球分工艺产能统计(截至 2025/08)
资料来源:GENA,华安证券研究所
绿色甲醇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电制甲醇和生物质甲醇。
生物质甲醇主要有 2 种生产途径:生物质气化-合成气路线;生物质发酵-甲烷路线。生物质气化路线具备热化学效率较高、对土地面积要求低的优点,但同时面临原料适应性差、产气效率低、焦油难以处理、气化炉大型化较难等问题,制约了生物质制甲醇项目产业化发展,目前建成的商业化装置很少。
生物质发酵-甲烷工艺过程的关键是高效稳定的厌氧发酵技术,其优点是自然发酵过程相对温和,耗能强度低,但同时面临厌氧发酵过程中附带的多种产物会影响甲醇的产量和质量,以及自然发酵过程缓慢、沼气规模化处理可行性低、对土地面积要求高等问题。电制甲醇工艺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提供绿氢,碳源来自于空气直捕或生物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工艺十分成熟,主要难度来自于绿氢和碳源的获取。随着绿电成本的下降,绿氢成本有望持续走低,碳源获取技术或将成为该路线是否能够商业化成熟的关键因素。
2、生物质甲醇和电制甲醇两种路线齐头并进,成本下降可期
生物质甲醇当前成本较低,未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气化效率等方法可实现未来降本。生物甲醇路线初期在绿色甲醇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规模化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我国早期项目较多采用生物质路线。但是由于生物质来源和生产过程的局限性,生物质路线的长足发展依赖于技术改进,否则规模化和降本将遇到瓶颈。
生物质气化工艺面临原料收集成本较高、气化过程中焦油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未来技术发展应着重于气化炉结构的优化设计、焦油去除、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以及系统集成度的提升等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了电制甲醇的发展。电解水制氢成本主要取决于电力成本,电解水制氢中电力成本占制氢成本的 80%左右。
在我国,当前风电、光伏已经成为最便宜的电力,西北地区的度电成本可以低至 0.1~0.2 元/kWh。电制甲醇的另一大关键原料是 CO2,根据 IRENA 的划分,只有生物质(BEC)与直接碳捕(DAC)所得 CO2 制取的甲醇才可认定为绿醇。通过生物质获取 CO2 的方法涉及环保、用地面积大及产量受环境影响波动大等问题。直接碳捕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稳定碳源供给,并且无场地限制,但是能耗巨大,成本过高。
目前直接碳捕的成本约为 200~250 美元/吨,远高于煤化工、天然气等集中碳源 20~40 美元/吨的水平。但直接碳捕的高成本也一定程度上由于其技术成熟度不高,吸附材料和工艺尚未成熟,若相关技术解决,DAC 应用潜力较大。从应用实例来看,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海洋石油富岛有相应技术储备,化物所技术已有多个工业化装置。
3、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政策鼓励绿色甲醇产业化推进。2023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将“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纳入新能源鼓励类产业。国家能源局于 2025 年 8 月公示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9 个入选项目中,8 个聚焦绿色甲醇和绿氨方向,包括吉林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制甲醇、内蒙古金风科技绿氢制 50 万吨绿色甲醇(一期 25 万吨/年)、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等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中国目前在绿色甲醇产能规划和建设方面占据领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甲醇制造市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 60 个绿色甲醇项目正在推进,产能规模超过 800万吨/年。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都在大力推进绿氢制甲醇项目的签约、获批、开工、投产等,仅 2024 年以来,已有多个绿色甲醇项目签约、备案。根据 GENA 统计,乐观情形下,2026-2027 年中国绿色甲醇产能可能占全球产能的 80%左右,到 2030 年可能占全球产能的 60%左右。
中国绿色甲醇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欧盟认定标准较高的挑战。尽管欧盟 2023 年将绿色甲醇定义范围进行了放宽,但认定标准仍然很高,中国现有大多数以“灰碳+部分/完全绿氢”为主要路线的甲醇制备工艺仍需进一步降碳以满足该认定标准。当前,如果生物甲醇进入欧盟市场需要获得 ISCC 强制性认证,当前仅上海电气、大庆炼化、上海华谊、中国海油化学、易高等少数几家获得该认证。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