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介电电子纱是一种专为高频高速电子应用设计的特种玻璃纤维纱,其通过降低介电常数(Dk)与介电损耗(Df)来减少信号传输延迟和能量损耗,通常用作5G/6G高频覆铜板等高端基材的增强材料。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业链结构上游为高纯石英砂、硼酸、含氟助剂等;产业链下游为5G基站天线、服务器主板、PCB等领域。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5G基站,数据显示,中国5G基站数量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从2020年的77.1万个上涨至2024年的425.1万个。
全球低介电电子布市场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具体来看,2020年该市场的规模为59百万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81百万美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4.9%。进一步预测,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8百万美元,2025年至203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7%。这表明全球低介电电子布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扩大,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国产低介电布扩产速度加快。2025年第一季度代表性企业的低介电布扩产计划提速,短期导致市场对供应过剩存在担忧。从产能规模看,主流 7628 布降本主要来自于大规模池窑技术路线,目前中国巨石为代表的行业内电子纱产线最大规模为 10 万吨/年,而已有的低介电电子纱产能普遍在 1000-3000 吨,部分产线仍以小规模坩埚拉丝为主,判断,随着低介电布产品逐步放量,玻纤作为替代材料应用的方向仍会向大规模生产制造迈进。
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目前行业龙头为中国巨石,但2024–2026年规划新增产能>10万吨/年,主要来自林州光远、山东玻纤,行业将快速进入“规模+认证”双淘汰赛阶段。
宏和科技聚焦“极薄低介电电子布+上游自配纱”垂直一体化,2024年将低Dk/Df电子纱列为“核心材料自主化”项目。配套1万吨专用低介电电子纱池窑(2024Q2技改完成),全部内部转化为极薄1027/1010电子布,不对外销售纱线。自有HL-NE配方,采用低硼-氟-锂三元体系。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极薄布收入为1.48亿元。
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剖析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产业链、经营特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等。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相关因素。根据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精心研究编制《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为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投资决策、战略规划、产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对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还重点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结合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是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竞争格局,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做出正确经营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数据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本司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获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
报告目录:
第一章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定义与特征
一、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定义与分类
二、行业特征剖析
第二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一、政策和体制风险
二、原材料供应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其他风险
第三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周期性、区域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进入壁垒
第五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低介电电子纱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一、行业管理体制
二、行业相关标准
三、行业相关发展政策
第二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全球宏观经济分析
二、国内宏观经济分析
三、经济环境对产业影响分析
第三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低介电电子纱产业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四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低介电电子纱技术分析
二、技术环境对产业影响分析
第三章2024年全球低介电电子纱行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23年全球低介电电子纱行业运行回顾
第二节 2024年全球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动态
第三节 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区域竞争格局
第四节 重点区域市场现状及前景评估
一、北美市场概况及趋势
二、欧盟市场概况及趋势
三、亚太市场概况及趋势
第五节 2025-2031年全球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前景评估
第四章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一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二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供给情况
一、2020-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能统计
二、2020-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量分析
第三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需求情况
一、2020-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需求统计
二、低介电电子纱行业需求结构
第四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一、2020-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规模统计
二、需求规模区域分布
第五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2020-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价格回顾
二、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出口分析
一、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出口总量分析
二、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出口总金额分析
三、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出口分国家情况
第二节 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进口分析
一、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进口总量分析
二、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进口总金额分析
三、低介电电子纱所属行业进口分国家情况
第六章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上游行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上游原料A分析
一、上游A行业生产分析
二、上游A行业销售分析
二、2025-2031年上游A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上游原料B分析
一、上游B行业生产分析
二、上游B行业销售分析
二、2025-2031年上游B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上游产业对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影响分析
第七章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下游行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下游需求市场A分析
一、下游A行业发展概况
二、2025-2031年下游A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下游需求市场B分析
一、下游B行业发展概况
二、2025-2031年下游B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下游需求市场对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影响分析
第八章2020-2024年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
第一节 华北地区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分析
一、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分析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三节 华东地区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分析
一、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四节 中南地区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分析
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五节 西部地区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分析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九章2024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竞争格局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五力竞争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国内低介电电子纱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第十章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
第一节 泰山玻纤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
三、重点产品/业务分析
第二节 光远新材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
三、重点产品/业务分析
第三节 宏和科技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
三、重点产品/业务分析
第四节 国际复材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
三、重点产品/业务分析
第十一章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节 影响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二、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产量预测
第四节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需求预测
第五节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六节 2025-2031年中国低介电电子纱行业价格走势预测图
第十二章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研究结论
第二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第三节 低介电电子纱行业投资建议
一、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二、行业投资方向建议
三、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华
经
情
报
网
www.huaon.com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链地图、专精特新申报及市场地位证明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