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梦想和情怀去创业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芯”的向往,追逐的路上豪情万丈,片片晶圆研磨梦想,岁月风雨都封装好,想着倘若十年后,中国的科技可以依靠自己的芯片来打造,从此便不负年华。
创业的路并没有因为梦想和情怀光芒四射,反而是长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为自己找的Wi-Fi FEM创业赛道,最后也变成了一条荆棘路,到处是坎坷。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者在走的,就是一条不归路。我把创业的苦和难写入文章,也让读者看到了赛道的惨不忍睹,劝我赶紧换赛道。芯片属于专业程度极高的技术领域,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不是说想换就能换的,何况简单易做的芯片产品早已烂大街。
2018年创业的时候,国内Wi-Fi FEM赛道还是一片空白,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投资人认为做Wi-Fi FEM只是切入口,既然能做Wi-Fi FEM,也能做手机PA和基站PA,因此一些创业者跟着投资人的思路把版图扩大化,并从投资人那里拿到了他们想要的钱。
进入Wi-Fi FEM赛道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他们融资到的钱也越来越多,有钱好办事,有钱可以砸死人,有段时间我感觉他们好幸福。而我开始陷入困境和痛苦,眼前的路越来越迷茫。
康希通信在2020年凭借Wi-Fi6 FEM成为首发,势如破竹,一枝独秀。我们出来创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Wi-Fi6 FEM,从离开RDA平台,到一切初创,整个公司研发非常被动且进展严重滞后,落后康希整整两年,直到2022年才进入量产。同步推出Wi-Fi6 FEM量产的还有唯捷创芯和雷迅科。
除了美国Skyworks和Qorvo,同层次竞争的还有台湾立积,康希、三伍微、麓慧、唯捷创芯和雷迅科。其他公司没有Wi-Fi6 FEM,却吆喝自己有,给市场感觉供应商太多了,价格随便砍。
那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见客户很难,他们见了太多的Wi-Fi FEM厂家,不堪其扰。那段时间我跑了很多了路由器厂家,基本上不给机会,要么说你不在参考设计里,要么说你价格没有竞争力,大部分客户连产品都不愿意给你测试。我也找过标杆客户的老板,老板拉了一个微信群,让我跟其部门负责人对接,对接后就是遥遥无期。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约了一家路由器客户的老板,碰巧他出差了,为了等他我在那个城市多呆了一天,约好第二天上午再去他公司,结果他告诉我航班延误,时间不确定,后来我又跟他确认时间,他没有再回复。白等了一天,只好悻悻离去。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猛然悟到,细分的芯片赛道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客户有了立积和康希,还需要你三伍微干嘛。当赛道第一的芯片厂家把价格放到和你一样低,甚至比你还低的时候,后面的厂家寸步难行。
不要害怕挫折,有的时候挫折就是转机。挫折让我沉下心去思考,我们创业是为了谁?如果为了自己就错了,谁给你机会,谁给你回报,你就为谁创业,就为谁而存在。我们应该去服务那些给我们机会和回报的客户和市场,为他们去创业,为他们而存在。
蜕变往往生于痛苦之中,而璀璨必成于淬炼之后。基于现有的技术和产品,我开始转变市场方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甚至要求销售人员不能跑路由器客户,他们不需要我们的产品,也不需要我们的服务。我们要去寻找那些需要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客户和市场,并愿意支付合理的价格。而且公司针对这些客户和市场推出更多产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刚创业的时候,我把路由器市场作为公司的第一目标市场,而现在是第二目标市场。需要我们的路由器客户,我们会服务好,不需要我们服务的也不强求(我曾经也强求过)。等到客户和市场认知到三伍微的产品性能、可靠性和一致性都跟康希一样好的时候,我们会把路由器市场调整成公司的第一目标市场。
一个芯片创业公司要想依靠自己生存和发展,就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和市场,找到公司的第一目标市场。什么才是创业公司的第一目标市场?首先这个市场规模跟自己公司规模相匹配,能够支撑起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其次是客户和这个市场接纳你并且需要你,只有需要你才会愿意支付合理的毛利,而且创业公司在这个目标市场一定是数一数二。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们有一个客户,在行业经营了20年,听朋友说三伍微产品不错就联系上了我们,这个客户要求有点多,属于既要又要还要的客户,对产品性能测试很严,对技术支持响应速度要快,要求价格还要低。我们卖给他们价格并不低,没有利润就没有服务,这是对等的。尽管客户会指责我们服务不好,抱怨我们毛利太高,但客户需要我们,合作越来越多,客户还支付了钱让我们定制芯片。就是这样一个客户,更换了两个商务窗口,最后自己亲自对接。自从我对接这个客户后,合作很顺也很愉快,还跟客户老板成为了朋友。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客户,别的公司服务不好的客户,我们能服务好,只要愿意给钱,越难伺候的客户越是机会。芯片创业公司只有增加竞争维度,才有机会胜出。产品+技术服务,是芯片创业公司的机会和出路。
在悟到这一点后,我减少了对射频开关的投入,因为射频开关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术支持服务,产品技术研发上也没有什么门槛,最终的竞争是规模和芯片成本。谁最擅长于规模和芯片成本,一定是大公司。
当我在寻找第一目标市场的时候,除了市场规模,还有两方面的考量:
1、这个市场能不能持续维持合理的毛利
2、与上市公司竞争的时候是否具备优势
毛利是芯片公司的生命力,芯片公司最在意的两个市场因素是规模和毛利。有些市场,一旦竞争者恶意杀价,整个市场的价格是很难维持住的,只能跟着一起杀价;有些市场,竞争者杀价的影响是很小的,这些市场又具备两个特点,客户数量多,并且需要技术服务,也因此可以持续维持合理的毛利。
另外,寻找第一目标市场,我为什么只谈与上市公司竞争的时候是否具备优势,却不去提及其他芯片创业公司竞争。是因为站在这个时间点,其他芯片创业公司已经不具备竞争能力,竞争的对象只剩下芯片上市公司。
在碎片化的市场,并且需要技术支持服务和快速响应的能力,上市公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能围着几个大一点的客户做好服务,而三伍微可以大小通吃。
两周前,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最近思考最多的是,芯片创业公司怎么竞争过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服务不好的客户和市场就是我们的机会。” 一位交大校友,也是芯片创业公司创始人,在这条朋友圈下留言:“太赞同了,包括不限于:1. 每周6*13小时的AE支持;2.任何问题的微信及时回复(7*18小时);3. 需要到场随叫随到;4.极高的配合度,客户要改个啥参数功能,只要有利可图(短期、长期都行),立即就改;5. 专业度,大公司里像我们专业度这么高的人基本不接待客户,或者只接待少数大客户,我们不分大小,一律接待。”
不是所有芯片创业公司都有必杀技,不是所有创业者都具备天赋,也不是一开始创业就能找到真正的客户和市场,借用网络上的一段话来鼓励自己和所有芯片创业者,“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慢也好,步子小也好,是在往前走就好。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了不起,而是为了让自己打心里看得起自己,看不清方向时,就比旁人坚持的久一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