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为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工业软件投资的背景下,索辰科技的密集动作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国产工业软件企业从 “单点突破” 向 “生态协同” 的战略转型,更是面对西门子、达索等全球巨头垄断时,“抱团取暖” 式的主动反击。
索辰的 “两年两跳”:从 CAE 龙头到工业软件 “全能选手”
熟悉索辰科技的业内人都清楚,这家 2023 年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多年来一直深耕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领域,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高端制造场景的仿真技术上,是少数能与达索、ANSYS 掰手腕的国产力量。但 CAE 终究只是工业软件体系的 “一环”,若想真正打破国外垄断,必须构建覆盖研发、生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能力 —— 今年的两笔收购,正是索辰补齐短板的关键落子。
先看年初敲定的力控科技收购案。力控科技在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领域与亚控科技并称 “国内双雄”,其工业智能管控产品已渗透到数千家工业企业。尽管这家企业 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 9000 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94.05%,索辰仍给出了 3.24 亿元的估值,溢价超 11 倍。这笔看似 “高风险” 的交易,实则精准填补了索辰的产能端短板:CAE 擅长 “研发设计仿真”,SCADA 专攻 “生产过程管控”,二者结合让索辰从 “研发端工具商” 升级为 “研产协同服务商”,客户覆盖从航天科技集团延伸至石化、电力等流程工业领域。
此次收购昆宇蓝程,则是索辰在 “高端场景落地” 上的关键一步。昆宇蓝程可不是普通的科技公司,其参与过多个航天重大工程专项,服务名单里赫然列着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等 “国家队”,在卫星轨道监测、空间安全预警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国内领先。对索辰而言,这不仅是拿到了商业航天的 “入场券”—— 昆宇蓝程的航天工程运维场景,能让索辰的物理 AI 技术和 CAE 产品从 “实验室仿真” 走向 “太空实测”;更关键的是,通过整合其数字工程能力,索辰能为航天客户提供 “仿真设计 - 系统研制 - 运维监测” 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正是达索、西门子等巨头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财务数据看,索辰的 “并购扩张” 也有底气。尽管 2025 年上半年受研发投入高企影响亏损 4560 万元,但其研发费用占比仍达 88.27%,核心算法与物理 AI 技术储备扎实。两笔收购均以现金支付,且力控科技原股东承诺 2025-2027 年合计盈利不低于 8080 万元,既降低了整合风险,也为业绩增长埋下伏笔。

国产阵营 “动作频频”:华为带头,并购潮起破垄断
索辰的密集并购并非个例,2025 年的国产工业软件圈,早已掀起一股 “整合浪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华为的 “精准投资 + 生态绑定” 策略。今年年中,华为通过哈勃投资出手,战略入股了专注于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后端布局的华大九天子公司,加码芯片设计软件领域;紧接着又参与了工业 MES(制造执行系统)龙头宝信软件的定增,将鸿蒙工业操作系统与宝信的 MES 系统深度融合,目标直指汽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场景。
华为的逻辑与索辰如出一辙:工业软件 “单打独斗” 难成气候,必须通过资本纽带实现 “技术互补”。比如华大九天的 EDA 技术能补齐华为在芯片设计领域的软件短板,宝信的 MES 系统则能让鸿蒙工业系统真正落地车间,这种 “生态协同” 比自建团队效率高得多。
除了华为与索辰,其他国产玩家也没闲着。金蝶国际今年收购了专注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帆软科技部分股权,将 ERP 与生产数据洞察结合;用友网络则拿下了工业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厂商开目信息,完善高端制造服务能力。这些交易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正在告别 “各自为战”,通过并购整合构建 “细分领域龙头 + 生态平台” 的产业格局,这与全球工业软件行业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
反观全球市场,西门子、达索等巨头早已用并购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性。2025 年 4 月,西门子豪掷 51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软件龙头 Dotmatics,将数字孪生与 AI 技术延伸至医药研发领域,直接新增 110 亿美元市场空间;达索则在去年收购了 AI 仿真公司 Noesis Solutions,强化其在虚拟测试领域的优势。这些巨头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并购整合史 —— 通过收购补齐技术短板,快速切入新场景,最终形成 “全栈软件 + 行业解决方案” 的垄断优势。
与全球巨头的 “差距与机会”:国产软件的破局之道
尽管国产阵营动作频频,但与西门子、达索等 “巨无霸” 相比,差距仍客观存在。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 “生态完整性” 上:西门子的 Xcelerator 平台已整合了 PLM、MES、SCADA 等全系列软件,能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方案”;达索则通过 CATIA+SIMULIA+ENOVIA 的组合,垄断了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设计仿真市场。而国产企业目前仍处于 “拼图阶段”,索辰的 CAE+SCADA + 航天服务组合,虽已具雏形,但在跨行业适配性、数据打通能力上仍需打磨。
其次是 “技术深度与盈利能力” 的差距。西门子工业软件板块 2024 年利润率超 28%,达索更是高达 32%,其核心在于长期积累的算法优势与客户粘性;而国产企业大多还在 “烧钱研发”,索辰 12.1% 的潜在协同利润率、力控科技的持续亏损,都反映出国产软件在商业化成熟度上的不足。
但差距中也藏着机会。全球巨头的 “软肋” 在于对中国本土场景的适配不足 —— 比如在商业航天的快速迭代场景中,达索的软件流程繁琐,难以满足民营航天企业 “小批量、快迭代” 的需求;而索辰与昆宇蓝程的组合,能提供 “定制化仿真 + 快速运维响应” 的服务,这正是国产企业的 “本土优势”。
更关键的是,国产阵营已形成 “政策 + 资本 + 技术” 的合力。政策层面,工业软件被纳入 “卡脖子” 技术清单,研发补贴与市场培育力度持续加大;资本层面,华为哈勃、国家队基金等持续加码,为并购整合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层面,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让国产软件有机会实现 “换道超车”—— 比如索辰的物理 AI 技术,能让仿真效率提升 30% 以上,这种技术创新有望打破巨头在传统算法上的垄断。

并购只是开始,生态决胜未来
索辰科技收购昆宇蓝程的消息,与其说是一则企业新闻,不如说是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 “风向标”。它标志着国产企业已从 “被动追赶” 转向 “主动布局”,从 “技术单点突破” 转向 “生态协同作战”。
放眼未来,国产工业软件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生态体系的较量 —— 就像西门子通过 Xcelerator 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国产阵营也需要形成 “华为(生态平台)+ 索辰(CAE 龙头)+ 力控(SCADA 龙头)+ 昆宇蓝程(航天场景)” 的协同格局。这条路注定漫长,既要解决并购后的技术融合、文化适配问题,也要应对巨头的技术封锁与市场挤压,但至少现在,国产软件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的 “软件销售思维” 将被淘汰,懂技术、懂场景、懂生态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香饽饽;而那些能抓住 “AI + 工业软件 + 垂直场景” 风口的企业,终将在这场打破垄断的战役中,成为中国版的 “西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