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成都科技 2025-10-11 17:54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

海洋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虽减缓了气候变暖,但海水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如何将海水中的碳转化为有用资源,已成为实现“蓝色经济”和“双碳”目标的重要课题。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2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CO₂,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3

▲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该研究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料等更广谱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4

破解海水高效捕碳难题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5

研究的首个关键环节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负责,他们利用电催化技术实现了从海水中进行高效的碳捕集。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6

▲电催化+生物催化的集成系统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实验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高达70%以上,还可同步副产氢气。在经济性方面,每捕集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229.9美元,展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7

▲夏川(右)与科研团队成员探讨实验细节


项目负责人夏川教授表示,该成果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开拓了海洋碳汇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方案,也为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推动了海洋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8

构建“吃”甲酸“吐”塑料的

超级细胞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9

研究的第二个关键环节,由深圳先进院高翔团队主导,他们利用生物催化的方法,将甲酸溶液转化为可替代化石工业来源的生物化学品。研究团队成功改造出耐受高浓度甲酸、并能以其作为唯一碳源进行高效生长代谢的“工程菌”,能够将甲酸精准地转化为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核心单体——琥珀酸,以及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的单体——乳酸。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0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高翔(右)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明明(左)交流实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产品乳酸的产生,也为拓展可降解塑料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1

“绿色工厂”蓝图浮现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2

目前,研究团队基于合成的生物塑料单体进一步合成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S及PLA,并制备出示范吸管产品,展示出了将海水转化为绿色材料的产业化可能性。


研究人员指出,PBS、PLA只是这一生物制造平台的示范案例,通过电催化与代谢通路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优化,该平台有望扩展至有机酸、单体、表面活性剂、营养配料等多元产品谱系,服务于材料、化学、医药与食品等产业场景。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3

项目共同负责人高翔副研究员表示:“我们希望把海洋丰富的碳资源转化为绿色高价值产品,以期实现碳减排、资源利用和产业升级的多重目标。这项研究也为我国落实‘双碳’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4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的“绿色工厂”。一方面,依托电催化装置持续从海水中捕获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甲酸。另一方面,通过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高效转化为绿色塑料原料。随着技术不断优化与大规模应用,该研究将有效缓解海水酸化问题,构建“捕碳-产料-制品”一体化绿色产业链,真正实现“边捕碳、边产料”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综合:成都日报锦观、电子科技大学(ID:UESTC_xwzx)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15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20


海水“变”生物塑料!在蓉高校团队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图21


你“在看”吗?

↓↓↓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高校
more
外卖进了高校,就像人进了缅北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建
学会动态丨CAAI走进高校@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落地中山大学
高校「低空学科」大爆发: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我国又有120所高校申请新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中飞院、中国民航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山东大学等(附名单)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高管调动:陈涛任副院长;小鹏汽车副总裁辟谣“重新上车激光雷达”传闻,坚持纯视觉;全国首个机器人被录取为高校博士
国内有哪些高校已布局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120所高校抢占低空经济风口,人才缺口达数十万!
机器人,被录取为上海高校博士!
国产AI算力大规模进驻顶尖高校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