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通官网声明把这场跨国闹剧推到了台前——闻泰科技在公告里写得很硬气:收购安世后,安世运营质量明显提升,而荷兰当局的内部法律动作,是外部政治施压的延伸。闻泰一边坚决捍卫自身权益,一边呼吁回归商业常识:别把买卖变成政治斗争。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荷兰经济事务部在10月12日晚间援引了一条罕见的老法——《商品可用性法》,称因Nexperia(安世的实际运营主体)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必须介入以防止关键半导体能力在紧急情况下“不可用”。荷方强调这是极端情况下才会用的手段,目的在于保护荷兰和欧洲的芯片供应链安全。但声明里没透露太多细节——这就像在说“我们很着急,但不能告诉你为什么着急”。
这场较量,显然不只是法律技术问题,更是一出地缘政治的序幕。荷兰在半导体链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ASML的光刻机还在大家心里),再加上外部大国的压力,哪怕是个小国也会被推到前台当“安全守门员”。而中国这边,闻泰已把法律与外交都掏出来:从法院到外交渠道,乃至所有可能的政策工具箱,都会被考虑——从出口管制、反制清单到更宏观的贸易与投资议题,棋子已经落位。
接下来会如何?荷兰可能寻求与欧盟协同,把个案上升为地区问题;中国也可能以更强硬的外交与法律回应。短期看,安世的生产能维持,但不确定性已经被放大:供应链受影响、企业信心受挫、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溢价”将变成常态。
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盯紧:一是“规则会被如何解释与使用”——一个冷门法条经不经得起司法审查;二是“商业并购何时会被赋予政治含义”——企业的经营判断在敏感行业能否独立于国家安全话语之外?
无论如何,闻泰的立场很明确:不屈服、不退让,要用法律与外交把商业问题拉回商业轨道。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半导体这盘棋里,商业、技术与政治三者已紧紧纠缠——每一笔并购,都可能是一道新的地缘政治考题。读者要记住:未来的并购案,会比过去更“难做”,也更值得全社会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