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凌晨时分,在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小米SU7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

图片来源:成都公安
事故现场非常惨烈。从网络流传的视频来看,虽然有路过的人员全力施救,但是事故车辆的车门始终打不开,救援以失败告终。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截止发稿前,关于本次事故更为细节的信息和数据,并未有官方或者权威部门进行公布。盖世汽车也只能根据已公布信息进行合理推测。我们最为关注的,是那道打不开的车门,究竟是何原因?那道打不开的车门,困住的不只是遇难者,还有更多。
小米汽车事故过程初步回顾
从网络流传的视频和成都公安公示的信息,小米汽车事故的基本情况已经很清晰。
10月13日凌晨,有网友拍到成都天府大道主干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涉事车辆疑似小米SU7 Ultra。
据事故现场流出的相关视频、图片及现场目击者等信息显示,涉事车辆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随后超速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车辆起火后,驾驶位人员被困车内,多名路过市民立即上前参与救援。有人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车窗,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网络流传的视频还显示,后来有人想办法把车窗砸开了,但车门还是打不开。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通报也还原了事故的过程:
经初步调查,当事人邓某某(男,31岁)驾驶川AC****9号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川AA3号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
成都交警在通报中还特别提到,“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很可能从遗体中的组织中检测到了酒精的成分。
截至本次发稿,涉事车辆品牌方还未发布相关情况说明。
那道打不开的车门归因何处?
从交通法规的角度来看,小米汽车成都事故的定责已经很明确,即便没有酒驾,也是驾驶员的责任。剩下的疑问便在于“车门为何没能打开”。
小米汽车因事故打不开车门并非首次。今年3月29日,3名女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铜陵,但在高速行驶路段撞上护栏后,引发电池燃烧,最终造成车内人员伤亡。有家属提出“碰撞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的质疑。
这一次,小米汽车事故发生之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再次发生。
从网络上流传的事故现场视频来看,车辆发生事故之后,有热心群众试图打开车门,将乘员解救下来,不过救援人员始终无法通过门把手开启车门。随后,救援人员用器具敲碎玻璃,试图从内部打开车门,车门依旧没有被打开。另外,还有人试图通过脚踹等强力形势打开车门,依旧未果。

图片来源:抖音视频截图
小米汽车事故之后,为何车门打不开?为此,盖世汽车联系了一位汽车产品方面专家,在已知的信息之下,进行了有限的、尽可能合理的探讨。
第一个讨论点,事故车辆是否因速度过快,发生碰撞之后车门变形,从而无法打开?
有现场目击者描述,事故车辆在撞击后出现车门变形、车窗破裂等情况。救援过程中发现车门把手卡滞、无法正常拉出,且主驾位置车门存在疑似内部机械结构损坏。
为此,产品专家指出,有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车辆发生事故之时,“以100-150km/h的速度失控撞击绿化带。”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发生碰撞,可能导致车门框、B柱等部位严重挤压变形,物理上卡死车门,即使门锁已解开也无法从内外推开。“对比网络流传的事故视频来看,事故车辆似乎没有严重的形变。当然,不排除车门内部结构的损坏,从而导致车门无法打开。”
第二个讨论点,是否为小米汽车车门设计存在缺陷,发生碰撞之后无法自动解锁?
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车辆在预设的速度(如超过20kph)或其他条件下,系统可以自动锁止车门,防止不慎误开车门。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中提到,当发生碰撞之后,车身变形不要影响车门打开,对于自动落锁功能碰撞后能否自动解锁,并没有提及。
而根据联合国法规、国标修订版以及C-NCAP评价规程等,已提出了自动落锁功能的详细试验步骤,明确试验前锁止、碰撞后解锁的基本要求。
有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客服曾做出过回应,当车辆发生碰撞并收到碰撞信号时,车门会自动触发解锁机制,此时可通过拉动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对于此,在产品专家看来,“解锁意味着车门具备可打开的条件。车辆在正常行驶时为安全起见会落锁,碰撞后车门应能正常解锁,以便成员打开车门逃生。”
“我从视频中也看到,有人敲碎玻璃,试图从里面开车门,最终车门也无法打开。不排除车辆内部没有设计安全机械式系统。”产品专家特别申明,在官方和检测机构未给出足够信息的情况之下,无法确定是电子系统失效,没有机械式安全冗余系统,还是结构设计缺陷问题。
第三个讨论点,小米汽车成都事故车门打不开,是否跟隐藏式门把手有直接关联?
信息显示,小米SU7采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曾介绍,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就能开门”。
也就是说明,这种门把手本质上仍是电控开关,而非传统的机械结构。也有小米的车主表示,其购买的小米SU7标准版车门内都应急机械拉手,可在断电状态下紧急打开车门。另外,小米产品手册也详细提供了从后备箱紧急逃生的方法。
当然,应急机械锁拉手于车内,需要乘员保持状态清醒和具有一定行动能力才能顺利使用,对于车外救援人员来说,打开车门主要通过砸开窗户,或拉动配有机械开门机构等方式。
产品专家分析,在没有充分的信息之前,不好说明车门无法开启是否与隐藏式门把手有关,或者是小米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原因。“也可能是在重度碰撞之下,整个门锁系统都已经瘫痪。但是这些都只是推测,一切要以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
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也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可使用机械释放功能打开车门。
《技术要求》强标对门把手的安全功能、结构强度和把手布置作出规定。新国标之前,国内现有相关标准仅对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等提出技术要求。
第二,电子系统断电/短路,严重碰撞可能导致12V低压蓄电池线路或主保险丝盒断开、短路,致使全车断电,所有由电控执行的门锁(包括中控锁)失效。
第三,“过度依赖电子系统”的可能性,如果机械冗余设计(如机械门拉手)不易被驾乘人员或救援人员发现或操作,也会导致“有效开门”失败。
事故背后或是系统性问题的冰山一角
此时讨论小米汽车车门无法打开的原因,还为时尚早。作为负责任的媒体,我们需要在获得更多信息的情况之下,对本次事故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不过,我们发现一个巧合的现象。小米汽车似乎总是踏中国家法规监管的节拍点。
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碰撞施工区域后爆燃,造成3人死亡。该事故被直接纳入L2级辅助系统强制性国标制定的重要参考案例。修订草案中新增了“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等场景,几乎1:1复刻了事故发生时的场景,包括车辆在高速公路施工区域的障碍物识别、减速响应等测试要求。
再到9月下旬,工信部在汽车门把手新国标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指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而今,新国标还处于意见征求阶段之时,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因为车门无法打开,最终影响救援的事件,再次被送上热搜。
这些连续性的事件,难道真的就是巧合吗?在产品专家看来,小米汽车这几起事故和国家监管层面的节拍恰好一致,看似是偶然现象,背后实则充满着必然结果。
盖世汽车梳理公开报道的信息发现,2025年以来,小米汽车陆续出现过多起事故。其中,本次成都天府大道的事故和3月29日铜陵德上高速事故最引人注目,这两起事故都涉及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

从产品定位来看,小米汽车打着高性能的标签,同时在高性价比和年轻化方向入手。
有媒体指出,小米汽车这种对性能的追求,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对于传统燃油体系的“超越”。此外,小米汽车在“性能”标签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标签:“平价”和“年轻化”。小米SU7和小米YU7持续火热,很大的因素就在于高性价比。再往后推导,高性能、高性价比之下,自然是无数的年轻化用户的拥趸。
然而,这一系列的主导方向叠加起来,反而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小米汽车主打科技创新,标榜“高性能”的同时,对于一些炫酷或者便捷的功能会更加青睐,从而更好地树立科技型品牌形象。这位产品专家强调,“对于那些冗赘的、庞大的或者笨拙的机械式产品构造或技术,自然无法增加自身的科技色彩。”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产品专家还提到,小米YU7车型把一些机械式的配置省略掉,未尝不是从另一个方面实现降本。“比如,小米YU7把机械式的制动装置省略掉,全部改用电子刹车系统,对外宣传说可以不用刹车油,给用户省略了保养成本,但是自身也实现了降本。”
再看更年轻、平均驾龄较短的消费者,以342元每马力的价格购买到小米YU7这样的产品,享受到百万级跑车带来的爽感。正如有关媒体所报道,极少数用户,会利用小米的产品进行超速、斗气等违反法规、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
“我们把小米的科技型、性价比和年轻化属性放在一端,再把安全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车企需要仔细考量这个天平,到底哪一端更重要。”产品专家表示,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属性带来的红利,就可以压倒安全这个最终的底线。
“短期来看,车企或许依靠优秀的营销能力获得了成功,但是长远来看,随着车辆保有量越来越高,安全问题会暴露的越来越多。那些安全事故看起来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放在大基数之下,就会成为绝对值。”产品专家强调。
盖世小结
小米汽车成都事故还处于热搜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官方或者权威机构披露的信息作为分析点。小米汽车的事故,更需要我们警醒,任何时候安全都是汽车制造的底色。比起天花乱坠的营销,比起日渐崛起的销量,如果不重视安全的底线,最终将被流量所吞噬。
往期热点
-----
盖世汽车供应链社群目前已覆盖
汽车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

-----
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