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科技企业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就其被列入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工企业”清单(CMC清单)的争议判决寻求法律手段。
而最新这次上诉直接原因是2025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尽管法院在审理中驳回了美国国防部针对大疆的大部分核心指控,认定其证据不足,但仍基于大疆曾获得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认定,以及其技术具有“两用用途”等宽泛理由,维持将大疆保留在CMC清单内的决定。
大疆方面表示,公司不认同也不接受这一判定,已于14日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坚决捍卫公司的名誉和利益。大疆一直坚决反对将公司产品和技术用于任何军事或战争用途并已采取全面措施,努力防止其产品被滥用于军事战争目的。

图源:大疆官网
大疆的三年反击战
2022年,美国国防部将大疆列入其“中国军工企业”清单,但未提供任何理由或解释。此后大疆持续尝试与美国国防部进行沟通,希望了解被列入清单的具体原因并提供相应证据,但这些努力均未获得实质性回应。
2024年1月,美国国防部更新CMC清单,继续将大疆保留在名单内。2024年10月18日,大疆正式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区法院提起诉讼,将美国国防部、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三世以及负责工业基础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劳拉·泰勒-卡勒告上法庭。
2025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作出判决,最终认为国防部的大部分核心指控证据不足,但仅基于大疆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认定这一点作出判定,并武断认为只要技术本身具有两用用途,就符合CMC清单的列入条件,不论企业本身意愿和行为如何。
2025年10月14日,大疆就此判决结果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
2022年美国国防部将大疆列入"中国军工企业"清单时,甚至未给出任何书面解释。这种"莫须有"的制裁逻辑,在2025年9月的地方法院判决中暴露无遗——法官承认五角大楼的核心指控证据不足,却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和"技术两用性"为由维持制裁。这种自相矛盾的判决,折射出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真实意图:不需要确凿证据,只要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就能成为打击目标。
大疆的维权路径也是堪称教科书级别。2022-2024之间先尝试沟通,2024年10月发起诉讼,再到2025年10月这次地方法院部分胜诉后立即上诉。这种步步为营的策略,也颠覆了西方对中国企业"忍气吞声"的刻板印象。

图源:大疆官网
当一家中国企业连续三年在美国法院起诉五角大楼,这场法律战已不仅是商业纠纷,更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