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的” 正在从科幻场景照进现实。近日北京滴滴低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让本就火热的低空经济赛道再度沸腾。这家由滴滴出行母公司全资持股的新公司,被业内视作出行巨头抢占未来交通 “流量入口” 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滴滴的入局并非偶然。此前,竞争对手曹操出行已与吉利系 eVTOL 厂商沃飞长空联手,在成都打造 “天地空一体化” 共享出行体系。两大出行平台的相继布局,预示着低空交通时代的竞争大幕正式拉开。在业内人士看来,巨头们争夺的不仅是飞行器运营权,更是未来低空交通的调度控制权,这正是防御与卡位的核心所在。
巨头争相入场的背后,是低空经济这座万亿级 “金矿”。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低空经济融合了无人机、eVTOL、AI、空域管理等多项技术,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元。
政策东风之下,地方政府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 26 个省 82 个城市出台发展规划,成立 45 家国资平台企业,20 个省市设立专项基金。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低空经济相关招采信息达 13355 条,同比增长 27.3%,其中政府采购需求 7289 条,华东地区以 32.2% 的占比领跑全国。
市场活力已在多地显现。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南京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保障飞行 19692 架次,较 “五一” 日均架次增长 198.3%,服务覆盖物流、政务、文旅等多个领域。长三角地区更走在前列,3 月开通的沪嘉苏低空环线将通勤时间压缩至半小时,效率较公路提升 3 倍;嘉兴南湖区汇聚多家低空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总投资 3.5 亿元的 eVTOL 测试中心也即将开工。
资本市场同样嗅到了机遇。A 股 434 家低空经济概念股中,今年已有 33 家股价翻倍,北方长龙、上海洗霸等 3 家涨幅超 200%。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纷纷卡位:浙江银轮机械研发低空飞行器超充系统,杭州平治信息与移动合作构建城市级无人机服务体系,东南网架打造低碳化垂直起降点,天和防务则深耕低空管控技术近 20 年,实现 “看得见、管得住” 的运行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路径已逐渐清晰。业内共识是,eVTOL 将先服务于 G 端和 B 端市场,再逐步向 C 端开放;场景开拓则从偏远地区到人口密集区,按风险递进原则推进。正如专家所言,当低空版 “滴滴” 与分布式起降设施、智能管控系统形成合力,“空中的士” 的普及将不再遥远。
从政策破冰到资本涌入,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前夜。滴滴等巨头的入局,无疑将加速行业成熟,但空域管理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挑战仍待破解。这场关乎未来交通的争夺战中,谁能掌握技术核心、打通应用场景,谁就能在万亿市场中占据先机。或许用不了多久,“打飞的” 就会像现在打车一样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