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商业化第一战场,是空中出行,还是低空物流?

鲸奇智慧 2025-10-17 09:43
eVTOL商业化第一战场,是空中出行,还是低空物流?图1

eVTOL时代正悄然到来。

1013日,亿航智能发布新一代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VT35。该机型为2座位设计,满载航程将达到200公里,巡航速度216公里/小时,续航时间超过60分钟,产品锚定中长途交通出行场景。就官方参数来看,亿航新品无不展示其对空中交通出行的“野心”。

此前,就在时的科技、沃兰特千架海外订单刷新不久后的929日,沃飞长空研制的AE200-100国内首款载客运输eVTOL正式下线。

载人eVTOL密集落地是否昭示着空中交通即将迈向成熟?

早在今年7月,峰飞航空的2吨级eVTOL——V2000CG凯瑞鸥已取得“三证”,并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任务,标志着载物eVTOL向商业化闭环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面是载人eVTOL密集落地与千架订单,一面是载物eVTOL实现常态化运营闭环。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正从概念验证加速迈向商业化应用。eVTOL短期内展示出两条不同的商业化路径,谁才是下一步市场关键?或着说都是两个都是未来eVTOL核心?

eVTOL商业化第一战场,是空中出行,还是低空物流?图2
载人&载物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融合经济形态,其市场潜力巨大中国eVTOL多个关键环节上已实现从概念验证向产业体系搭建的跃迁,中国eVTOL市场正迈入产品交付与规模放量的结构性拐点。

波士顿咨询(BCG)《中国载人eVTOL行业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40年全球出行eVTOL市场规模将达1320亿美元,中国eVTOL市场规模将达410亿美元。并指出,未来载人eVTOL市场将逐步分化出两个细分方向:一是聚焦飞行体验、飞行培训等短途、轻量化场景的个人飞行eVTOL;二是以“空中的士”、“商务包机”等商业形式,适配城市间中长距离、点对点飞行需求的商务出行类eVTOL。

另据关联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美国通用航空飞机保有量约为 22.4 万架,占全球总数的近一半,每年飞行时间达2500万小时,其中70%为载人运输飞行,侧面体现出全球载人飞行商业市场成熟度高。其中,载人eVTOL有望成为全球高净值人群的高端玩具与商务通勤主力,预计2040年市场规模将达230亿美元,占55%载人eVTOL出行市场。

此前,业内人士曾在采访中表示,续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eVTOL的应用场景拓展。目前eVTOL厂商的主流机型航程普遍在200公里以上,相信随着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未来航程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应用场景也将拓展至区域运输、应急抢险、医疗救援等细分领域,为eVTOL的商业化进程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而相比载人出行,载物eVTOL商业模式清晰,货运更易标准化、低风险,更快跑通盈利闭环。2024年全球低空物流市场规模达145.7亿美元,中国占比约54%,预计2030年全球将突破806亿美元。

低空物流的核心在于“三高一低”(高时效、高频次、高灵活、低人力依赖)。在某些高净值场景下,它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人+车”配送方式。港口码头、工厂园区、边防前线、海岛等地,载物eVTOL或将成为解决“最后10公里”运送问题的核心手段。

当前,中国低空重点布局末端配送和支线运输,以实现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2024年国内部署航线超140条,城市内航线占比90%;未来将逐步向医疗救援、山区配送、海岛运输等场景扩展,形成"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业内权威人士透露,市场上电池续航、智能调度、自动起降平台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应用能力,载物eVTOL市场前景广阔。

eVTOL已成功从技术验证阶段全面进入商业化“前期”。

亿航还是峰飞,载人or载物?




整体来看,“载人”与“载物”的eVTOL路径之争,从来都不是选择题。中国不仅有望成为全球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市场,还具备构建完整生态体系、持续引领产业发展的系统性能力。

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受限于市场、政策、商业等因素,各类企业通过不同模式探索可持续的运营路径。

下面以亿航、峰飞为例,分享两条路径运营模式。

1、亿航智能——载人交通的领跑者

  • 核心产品:核心量产机型EH216-S采用多旋翼技术路线,全球首款获适航认证的载人eVTOL,专为城市空中交通设计,是当前市场少数可实现量产与交付机型;9月发布新机型VT358.26米、宽8.16米、高3.09米,可搭载2名乘客,满载航程超200公里,飞行时间超1小时,有效载荷超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950公斤。

  • 商业定位:作为全球首家集齐“四证”(TCACPCOC)企业,亿航先后布局 "低空游览""城市观光"等空域条件相对宽松的领域,未来VT35将与EH216-S协同构建覆盖多场景的低空出行网络,推动“城市—城际”的低空生态发展,形成“飞行器+场景+生态”的低空经济新模式。

  • 订单交付: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收入达到4.562亿元,实现净利润4310万元,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盈利的eVTOL公司,同时提出了“产能扩张计划”,布局合肥、云浮、威海生产基地。仅2024年,亿航共交付EH216-S系列无人驾驶航空器216架,并通过财报及媒体等渠道透露2025年预订单交付量将达1000架以上。

2、峰飞航空——物流运输的实践者

  • 核心产品:主打产品V2000CG凯瑞鸥是全球首款获民航局颁发“适航三证”(TCPCAC)的吨级以上eVTOL速度可达200公里每小时,最大商载400公斤,适用航程200公里,且搭载了自主飞控系统,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昼夜飞行。

  • 商业定位:峰飞航空选择了"先货后客"的商业化路径,先后完成150公里远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任务,以及160公里怀宁-合肥农副产品低空无人货运航线飞行任务相比传统船舶或直升机运输,eVTOL高效破解特定场景运输的“慢、贵、难”等痛点,并在运营成本、响应速度和适应有限起降空间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 订单交付:峰飞航空在2025年初与武汉汉阳区达成深入合作,从汉阳投资发展集团获得12eVTOL订单,总金额达1.57亿元,落地武汉建设华中区域的总装基地。并先后与交银金租、浦银金租、中信海直、中信金租等获取400架订单,布局“制造-订单-场景”闭环。

eVTOL商业化第一战场,是空中出行,还是低空物流?图3

载人eVTOL领域直接面对消费市场,适航认证严格,路径初期主要面向高端旅游、紧急商务出行等小众市场,客单价高,但公众关注度高,需要克服心理接受度和高成本挑战。而载物eVTOL,商业模式以B2B为主,通过切入特定物流景,解决传统运输方式的痛点,逐步实现商业化,技术门槛和认证要求略低于载人应用,公众对“无人机送外卖”“空中快递柜”接受度远高于“空中出租车”,更易率先实现规模化。

不过,每种技术路线都有其特定适用场景和优、劣势,未来市场很可能出现多种商业技术路线并存格局。

现在,正处于适航认证与订单交付的竞赛关键阶段。业内专家透露,不管空中出行,还是物流运输,真实订单交付情况才是衡量当前企业唯一标准。

订单交付、资金储备和政策敏感度都将决定企业能否进入下一阶段。

问题&耐心




低空经济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探索,它应该是也必须是时代跃迁的共同事业。

面对低空经济这一未来新蓝海,中国低空企业正站上历史性的窗口期,要实现从技术起飞到产业起飞的跨越,唯有政策、监管、企业、生态多方形成合力,打通从空域管理、适航审定到基础建设及生态服务配套的路径。

部分权威机构认为,eVTOL产业已然面临“未老先衰”风险,观点直指欧美韩eVTOL商业化困境。

2024年底,eVTOL明星企业VolocopterLilium相继宣布破产;20259月,韩国现代旗下eVTOL公司Supernal暂停研发,这家累计投入超14.5亿美元的明星企业终因商业化受阻陷入绝境;而美国的Joby年营收只有1.5万美元,缺口98.7%,且全靠政府合同。

事实上,国内多家eVTOL创始人在采访中透露,eVTOL全行业参与者都在亏损,尽管eVTOL商业化进展显著,但运营环节普遍缺乏商业闭环,适航认证更是“拦路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难是制约eVTOL落地的主要瓶颈。

技术与适航的短期领先,并不代表能化解商业化困局。

eVTOL海外预订单量早已破千台,预计2040 年海外eVTOL市场将达1840亿美元,海外市场增量窗口已打开,但“适航+本地化”是出海关卡,实际交付仍是“问题”。

适航三证eVTOL商业化的核心门槛,国内仅亿航、峰飞获此资质,而中国适航认证才刚刚“开始”;目前,全球eVTOL适航认证标准尚未统一,适航互认尚未落地,欧美重复认证周期≥36 个月。如欧洲对电动推进系统认证周期要 3 年以上,这意味着中国eVTOL企业需要面临重复且漫长的海外认证考验。

同时,eVTOL的销售与运营过度依赖本地化渠道和团队,或需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建立合作关系,或成立合资运营企业并获取维护资质;而且垂直起降场建设成本高昂且审批流程复杂,eVTOL 充电功率比电动车高很多,充、换电站建设投资巨大,构成基础设施布局的双重阻碍。

加之,空域开放不足、配套服务网络不够完善限制应用推广。众所周知,低空安防在需求指标构建、技术手段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亟须产业各方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不过,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和全球玩家竞争的实力,2025 年 Q3 已有 6 款国产机型进入民航局 TC(型号合格证)冲刺阶段,预计 2025 年底前,将诞生首批除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的3 张 TC ,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批可合法销售载人 eVTOL 的国家之一。
当然,到具体商业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市场与资本的“耐心”,eVTOL应优先切入价值高地,无论载人还是载物,可借鉴新能源车从出租车、公交车破冰模式,通过政策订单短期扶持,并协同多区域资源构建低空湿地生态

鲸奇评论


eVTOL的商业化未来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技术、政策、市场和生态协同进化的结果。无论是以亿航智能为代表的专注交通出行的载人eVTOL,还是以峰飞航空为首的侧重物流运输的载物eVTOL,中国eVTOL产业已经迎来商业化加速的重要拐点时刻。

eVTOL商业化第一战场,是空中出行,还是低空物流?图4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eVTOL 物流
more
全国首部水上低空物流“交规”今日发布
中国固定翼无人机家族:从侦察打击到民用物流,全方位技术展示
科尔摩根亮出物流自动化“王牌”:CeMAT Asia展会全栈方案与中国新品齐发
全场景高端传感解决方案,锐鹰传感助力开启智慧物流新纪元!
我国2吨级无人驾驶航空器完成跨城货运,低空物流迎来新突破
展会动态|硬核装备定义智慧物流!卓翼智能低空物流解决方案引领物流节新风向
5000万欧元量子通信合同加速航天安全布局;1.2吨无人机空投提升应急物流能力——航空领域智能化规模化进程全面提速
无人机物流网络的中枢:自动化机场与智能调度中心设计揭秘
事关载人eVTOL及低空物流、跨境短途运输等奖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正式印发
2025年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相关政策、产业链、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