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模型赋予人格画像,将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个人类中心主义的简化世界观,即认定人格是人类专属,机器毫无性情,而动物只是游走在人格与本能间的模糊存在[26]。过去50年,人类与非生命的界限消融:乌鸦会制造工具,黑猩猩掌握基础手语[27],海豚能辨识镜中的自我[28]。这些曾被视作人类独有的能力,最终都在野生动物身上获得印证。直至2022年,人类一直怀抱一种美好错觉:唯有智人(Homo sapiens)才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家。而今我们见证着AI谱写短篇故事、生成精美画作。当工具制造与艺术创作不再是人类专利,当AI分身拥有真实人格,人类该如何定义DNA之外的独特性?我们是否丧失了唯一性?1630年代,笛卡尔自信地给出答案——“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有意识的思考是人性的基石,这一观念构成大众对“人之为人”认知的核心。而若我们承认AI分身是能够思考甚至可能具有意识的人格,则人类的疆界早已在AI星河中延展。多元AI人格的未来,恰似人类先祖从小型部落迁入城邦的史诗转折,从熟人社会迈入陌生文明的碰撞熔炉。我们曾告别知根知底的单纯世界,踏入看似失序的纷繁纪元;如今迈向的是一个拥有众多AI人格的未来,一个充满活力、挑战、恐惧与认知过载的世界。但相较于人类与单一超级AI对抗或沦为附庸的命运,多元共生才是文明存续的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