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还在继续火热。厂商们接连登场,新品一款接一款,苹果AI眼镜的传闻也在持续流出,谁都不愿错过这个新一代个人终端。可热闹之外,市场上真正让人「想戴」的产品却寥寥无几。
实际上,今天我们真正能买到的AI眼镜尽管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眼镜,但几乎还是「大黑框」:厚重、宽腿、科技感过剩。Meta新推出的Ray-Ban Meta Display,为了加入显示,甚至比之前还更厚、更重。AI眼镜的功能在进化,但形态似乎在倒退。
坦率地讲,这不只是审美问题,也是工程难题。要拍照,就要加摄像头;要显示,就得塞进光波导镜片(包括Micro LED显示屏);要续航,就要更大的电池。每一次技术堆叠,都会换来一个更臃肿的外形。AI眼镜行业似乎在陷入一个奇怪的循环:
离「智能」越来越近,但离「眼镜」越来越远。
所幸还是有一些厂商更深刻地明白,智能眼镜首先是一副眼镜。10月16日,影目INMO在成都发布了新一代AI眼镜——INMO GO3。从表面上看,INMO GO3看起来就像是Ray-Ban Meta Display的反其道而行,把镜腿做到了只有8毫米窄,配合首发的多款框型,几乎做到了与日常佩戴的传统时尚眼镜无异。然而在这样堪称惊艳的外观设计下,INMO GO3还同时集成了摄像头和显示。

AI眼镜毫无疑问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INMO这次带来的不只是一次颜值革命,可能还是普通人真正戴上、爱上AI眼镜的开始。

告别大黑框,
AI眼镜的颜值新巅峰
在外观上,INMO GO3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在前代带显示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了摄像头,同时还把AI 眼镜做得更加轻盈、时尚和日常。8毫米的超窄镜腿、首发多款框型设计,以及不漏光的IMAR显示模组,让这副眼镜在美学、功能与日常之间达到了罕见的平衡。
第一次,我们好像不再需要为了智能牺牲外形,为了功能放弃追求美学。但要让一副全功能的AI 眼镜「好看」,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

INMO的「解题思路」简单来说就是从重构「镜腿」开始,压榨每一平方毫米的内部空间。他们不是单纯把元件做小,而是彻底改写了眼镜内部的结构设计,原本分散在镜腿前半段的主板、电池等核心元器件,被高度集成在镜腿尾部,同时又能确保功能与散热。
不过比起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确实做到了最大化镜腿内部空间的利用,结果就是拿出了一副不管从侧面还是正面看都非常接近传统时尚眼镜的AI眼镜。
放在今天,这就足够脱颖而出了,但INMO也没有忽视每个眼镜用户都有的个性化时尚诉求。发布会上,INMO GO3宣布了多款首发框型,未来还将持续推出新的镜框设计,计划在社群开放「用户投票决定框型」的机制,每季度推出用户投票最高的框型进入量产,直接让用户审美决定设计。

另一项容易被忽视却关键的设计,是那块「不漏光」的显示镜片。之前很多带显示的AI眼镜在明亮环境下容易「穿帮」——旁人能从侧面看到屏幕闪烁。而INMO GO3搭载了独家的IMAR光学引擎,通过重新设计波导片角度与镜框前倾角,让光线更集中,显示仅对佩戴者可见。对于使用提词进行演讲、拍摄,或者实时翻译对话的用户,这自然就有了一种「社交安全感」:
别人看到的是你的眼神,而不是你在「看屏幕」。

而从侧面到正面,INMO GO3也都在传递一个信号——AI眼镜的功能与美学,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另一方面,也只有一副智能眼镜终于好看到可以成为穿搭的一部分,它才真正具备成为下一代随身终端的资格。从这个角度,INMO GO3做到的不只是刷新AI 眼镜的颜值天花板,更是让AI眼镜更能够深入每一个人的日常。

始于颜值,终于日常
再加之可外扩15° 的镜腿和柔软的空气鼻托设计,无论是长时间还是全天候佩戴,几乎都不会产生负担。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其实才是智能眼镜的真正门槛——如果戴不舒服,AI再聪明、功能再好用都没有意义。
当然,算力和续航也是关键。INMO GO3在这方面就下了不少「硬」功夫:采用双芯架构设计,实现算力与功耗的两全其美;采用突破性的单光机双目显示,将显示功耗降低了约45%,同时配备高亮度Micro LED屏幕,入眼亮度最高可达1500nit,确保了户外高亮度下的可用性。

更聪明的是它的电池系统。INMO在GO3上设计了一种磁吸可拆卸电池,用户只需五秒即可完成热插拔更换。标配两块电池与充电仓,可以循环使用,几乎实现「无限续航」。没有充电焦虑,也不必频繁摘下眼镜,这种使用体验的连续性,是让AI眼镜真正走向生活的关键一步。
但硬件之外,软件与交互更是用户愿不愿意长时间佩戴使用的核心。而INMO GO3不仅支持文字+语音的消息提醒、第一视角拍摄和全天候AI 助手「阿目同学」,还着实拿出了一些「王牌」。
尤其是INMO GO3在翻译大师上做到了双向对话实时翻译,不仅支持超过260种在线语种和9种离线语种,搭配专属领夹音箱INMO Speaker,还能直接将用户的话(比如中文)实时翻译成对方的语言(比如英文),甚至支持AI拟音,复制你的声音。不管是旅行、商务还是其他跨语言的交流,这种自然的沟通方式才是AI真正的打开方式。

INMO GO3也大幅升级了AI提词功能,无论是视频录制还是公开演讲,都能根据语速自动滚动文本,或通过戒指上的GO键、眼镜镜腿的触控板来控制翻页。并且得益于独家IMAR技术,画面只对佩戴者可见,不会破坏观感。
INMO GO3还支持AI会议助理,内置4麦克风阵列和自研降噪算法,可实现说话人分离并生成AI会议纪要,还与智谱联合推出了「对话精灵」,在会议、面试、销售等线上线下场景主动给出提示,实时回答疑问。此外还有AI轻语速记等实用功能,INMO GO3可以说真正把AI落地到了从生活到工作的不同场景。
但背后更核心的意义在于,INMO GO3终于让AI眼镜变得更「日常」,是一副好看好戴的眼镜,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AI伙伴。

最后,INMO GO3首发价为2999元起,即日起接受预定,首批限量3000台,将于11月10日开始按购买顺序正式发货。同时12月起,影目还将与LOHO、依视路陆逊梯卡、亚洲眼镜三大知名眼镜品牌合作,在全国2000多家线下门店提供产品体验服务,来满足很多人线下体验的需求。
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AI眼镜的颜值革命,已经开始了。

从GO3到影目世界,
INMO的AI+AR生态
事实上,从AIR系列到GO系列,我们都能看到每一代的显著进化,还能看到INMO想做的都不仅是一副「能用」的智能眼镜,更是一副「好用、好戴、好看」的智能眼镜,让眼镜真正成为人的延伸。
不过AI眼镜走到现在,从产品走向生态几乎是必然。在稍早前举行的DevDay(开发者日)上,OpenAI 宣布ChatGPT可以直接调用Spotify、Canva、Figma、Booking.com 等第三方应用和服务,并推出相应的App SDK(软件开发套件),开始打造以ChatGPT为核心的生态体验。
INMO也揭开了自己的「影目世界」,一个依托成都、面向全球的AI+AR生态。但不同于OpenAI,INMO专注AI+AR在智能眼镜的落地,目前的「三步走」的路径也很清晰,大体就是从生活服务、AR游戏和AR社交三个方向发力。

与蚂蚁集团联手攻克低功耗的RTOS系统挑战,打造轻量、高效的支付安全方案,未来用户佩戴INMO眼镜即可在多样的场景中完成支付,构建起消费闭环能力。双方还将基于gPass技术框架持续推动AI服务在智能眼镜上的融合创新。不仅如此,除了在INMO AIR3上不断涌现的AR游戏,影目INMO作为首个接入应用宝的智能眼镜品牌,还将向应用宝开发者开放SDK,共同打造AI+AR开发者内容生态平台,并计划投入2000万基金孵化原生AI应用。此外,AR社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INMO GO3上推出的AR名片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也只是开始。
显然,INMO在做的不只是造一副更好的智能眼镜,究其根本还在于构建一个AI+AR的超级入口,让每一副INMO眼镜都成为现实与数字世界融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