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盛机电“叛逃”光伏,投奔半导体?

芯火相承 2025-10-17 19:16


曾经的“光伏设备一哥”晶盛机电,如今却陷入一场剧烈的身份撕裂。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近70%,毛利率跌至24%,光伏主业失速、材料业务重挫,公司在光伏产业链寒潮中被推向了“叛逃”的边缘——叛逃光伏,投奔半导体。可问题是,半导体这条新赛道,真能救晶盛吗?
从数据上看,晶盛机电的“叛逃”并非空穴来风。公司最新动作是全面押注碳化硅(SiC)产业链,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正式通线,宣称打通“生长—加工—检测”全流程自主研发。浙江晶瑞SuperSiC项目、银川60万片晶体项目、槟城8英寸产业化基地齐头并进,技术上也号称“从并跑迈向领跑”。表面看,公司似乎已在半导体领域找到新支点。可细看财务报表,却难掩一地鸡毛。
2025年上半年,晶盛机电实现营收57.99亿元,同比下降42.85%;净利润仅6.39亿元,同比暴跌69.52%,二季度净利润更是暴跌93.56%。应收账款高达33.47亿元,占收入比例近六成,现金流压力陡增。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下降近24%,成本压缩几乎压到了创新命脉。光伏设备订单断崖式下滑,材料业务毛利率仅6%,创历史新低。光伏行业的天花板来得比想象更快。
晶盛机电的光伏设备业务,一度占公司营收近七成,如今却因硅片产能过剩陷入泥潭。2025年上半年,中国硅片产量同比下降超21%,行业整体开工率跌入低位。龙头客户TCL中环都喊停扩产,光伏扩产潮退去,设备厂商自然“无米下锅”。去年TCL中环曾为晶盛贡献90亿元采购额,如今风光不再。投资者在最新交流会上已不再关心光伏业务,而是频频追问半导体进展。
可惜,半导体业务虽有技术突破,但体量太小、增速太慢。晶盛披露的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为37亿元,半年仅新增4亿元,同比增长仅12%。这与动辄数百亿营收的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相比,差距堪称天壤之别。更关键的是,公司至今从未披露半导体设备营收明细,只能模糊地以“业务占比小”为由搪塞。既然占比小,为何又在所有场合反复强调?这种遮遮掩掩,恰恰暴露了晶盛半导体业务的尴尬:有梦,但不够大;有方向,但不够快。
在材料端,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晶盛材料业务收入占比两成,主要靠石英坩埚支撑,而石英坩埚的价格今年暴跌三四成。2024年6月均价还在1万元左右,如今已跌至七八千元,毛利率暴跌与价格几乎同步。公司虽声称将逐步转向碳化硅材料,但当前产量有限、利润尚未体现,短期内难以对冲光伏坩埚暴跌的冲击。
事实上,晶盛机电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业绩短期下滑,而在于“新旧业务断层”。光伏失速、半导体未起,转型节奏被市场周期硬生生撕开。虽然半导体板块能带来想象空间,但现实是冰冷的:碳化硅产业尚处投入期,盈利遥遥无期;设备市场被强敌环伺,国产替代红利也非晶盛独享。
光伏叛逃的路不好走,半导体的门槛又太高。晶盛机电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熟悉但衰退的光伏旧梦,一边是昂贵且未知的半导体新局。是继续死守光伏,还是孤注一掷地叛逃?答案或许决定着这家曾经千亿市值巨头的生死未来。
晶盛机电不是第一个“叛逃”的光伏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光伏的周期,终究会淘汰那些转型太慢、转得太浅的玩家。未来几年,晶盛能否用碳化硅重新崛起,仍是问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光伏泡沫退潮的今天,只有那些敢于“叛逃”且叛得彻底的企业,才可能活到下一个风口。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光伏 半导体 晶盛
more
中方: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
宁波一半导体公司,破产审查!
安世半导体,面临中美双重管制
中国半导体协会:郑重声明
深圳半导体的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来了
事关稀土出口管制、安世半导体,商务部回应!
罗姆倍速开发碳化硅半导体,与中企抗衡?
芯原为何出手收购逐点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不用再跑车管所,京东回应下场造车,饿了么试点取消超时扣款,中国半导体协会回应荷兰干预,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多物理场仿真:解锁半导体制程优化与创新的钥匙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