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天空划出不同轨迹,也勾勒出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两种路径。
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各类飞行器应用场景迅猛拓展。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低空需求,产业界逐渐形成两种差异化发展路径:一种是“一飞多用”的通用平台模式,通过共享设备与多功能集成实现集约化运营;另一种是“专用机”的垂直领域模式,针对特定场景深度优化性能。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已成为关乎低空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战略问题。
01 “一飞多用”:集约化运营的降本增效之道
“一飞多用”正成为低空经济集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一模式通过统一平台调度、多功能模块化设计,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国际标准层面,我国已取得重大突破。近日,由中国移动主导的《智慧产业园区共享设备任务协调系统的要求与能力》标准成功立项,成为全球首个针对低空经济共享设备的国际标准。
该标准基于“设备共享”与“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实现“一个通用平台+多种功能模块”的统一调度,将有效提升城市级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

在实践层面,湖州打造的“一网统飞”平台成为“一飞多用”的典范。该平台将5G-A、AI大模型、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城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集约化政务服务新模式。
平台建立了统一的飞行中心、数据中心和工单中心,实现对全市政务无人机资源的集中调度、数据规范汇聚和任务闭环管理。
从“各自为战”到“一飞多用”,湖州平台已成功接入交通、城市治理、消防、应急等领域,覆盖九大类应用场景,落地细分应用28项。
据统计,平台自运行以来,已累计执行巡检任务1260架次,飞行总时长228.53小时,覆盖里程6162公里,生成有效影像数据58740份。
“一飞多用”模式显著提升了设备利用效率,降低了采购与运维成本,减少了资源闲置与浪费,正成为无人机产业从专用设备走向通用化、平台化服务的关键路径。
02 “专用机”:垂直场景深度定制的性能之选
与“一飞多用”的通用化路径相反,“专用机”模式走的是垂直领域深度定制路线,针对特定场景需求优化核心性能。
在构型选择上,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已形成各自擅长的应用领域。多旋翼飞行器被称为“低空精灵”,能够在高空稳定悬停,极大地简化了操作难度并增强了安全性。
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在城市复杂场景中执行各种任务,如空中摄影、消防救援、城市管理等。
固定翼飞行器则扮演着“空中使者”的角色,其主要优势在于飞行距离远、续航时间长,在城际物流、航空测绘、灾区勘探等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落户江苏常州的白鲸航线W5000型固定翼无人机能够在6000米的巡航高度执行约2000公里的长途运输,最大巡航速度可达526公里/小时。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作为新兴领域,则在城际出行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亿航智能在合肥发布的VT35长航程“空中飞的”,满载设计航程突破200公里。
它采用串列翼双座布局,搭载8个分布式升力螺旋桨实现垂直起降,并通过尾推桨和固定翼实现巡航飞行,主要面向跨城市、跨海域、跨山区等中长途交通出行场景。
在动力系统方面,专用机也根据场景需求选择不同动能路线。锂电池作为常见动力源,因其便于携带、易于充电和操作简便而在小型民用无人机领域广泛应用。
氢燃料电池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续航时间,正逐渐成为无人飞行器的理想选择,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无人飞行器续航时间可达三小时左右。
03 模式比拼:孰优孰劣的关键维度
“一飞多用”与“专用机”两种模式在低空经济市场中各有竞争优势,评判孰优孰劣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经济性角度看,“一飞多用”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显著降低了综合成本。基于“设备共享”与“模块化设计”理念,可有效解决当前设备“独立采购、分散部署”导致的重复建设、利用率低、运维复杂等问题。
而“专用机”在特定场景下的经济效益同样不容小觑。在物流领域,大型无人机已展现出显著成本优势。
以末端配送为例,据中通快递研究院测算,电动六旋翼物流无人机在0.5公斤单个包裹、一次运输30个包裹的场景下,运营成本约1.14元;2.5公斤包裹场景下,成本可降至0.65元。
从技术成熟度看,“专用机”因功能单一、系统相对简单而更为成熟。多旋翼无人机作为城市最为常见的无人飞行器,其工作原理是依靠电动机驱动螺旋桨产生升力,技术已高度标准化。
而“一飞多用”系统需整合飞行平台、任务模块、指挥调度等多系统,技术复杂度更高。
从场景适应性分析,“专用机”在特定环境下性能表现优异。固定翼无人机飞行速度快,普通机型可达150-200公里/小时,大型机种甚至能达到400-50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
而“一飞多用”设备需兼顾多种场景,在具体性能指标上往往需要折衷。
从运维管理角度看,“一飞多用”实现了统一调度与集中维护,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湖州“一网统飞”平台的成功实践表明,集约化管理系统可实现跨部门、多场景的协同调度与高效应用。
而专用机群因系统异构、接口不一,往往需要建立多套维护体系。

04 未来走向:融合共生或模式创新?
面对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飞多用”与“专用机”模式并非简单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共生的趋势。
平台化+模块化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构建通用飞行平台,搭配专用任务模块,既满足多场景需求,又保证专业性能。
民用无人机在巡检、安防、物流等场景中应用日益广泛,基于“设备共享”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任务协调系统可实现“一个通用平台+多种功能模块”的统一调度。
空域管理创新为两种模式提供了协同空间。成都淮州机场国内首创的“阶梯式”空域管理系统,将900-1800米空域精細划分为六个功能层,为各類飛行器劃定專屬“航路”。
在此框架下,该机场劃設了17個無人機專用空域,有效保障了有人機與無人機的同場混合運行。
技术进步正在弥合两种模式的性能差距。随着飞控技术、能源动力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的任务灵活性和场景适应性正不断提升。
特别是倾转旋翼飞行器这类创新产品,随着今后飞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有望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
基础设施完善也将推动模式演进。浙江移动构建的多模态融合感知与决策能力,有效融合了5G-A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计算机视觉识别等多种技术。
这种“通信、导航、感知、监管”一体化能力建设,为两种模式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随着低空经济加速腾飞,无论是“一飞多用”还是“专用机”都在寻找自己的航迹。成都淮州机场凭借“阶梯式”空域管理,为各类飞行器划定了专属“航路”;亿航智能的VT35则瞄准中长途城际出行,让“跨城空中出行像坐公交一样便捷”的愿景接近现实。
未来低空经济的格局,或许既不是单一模式的通吃,也不是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生态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