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12 日,峰飞航空确认参与香港 “监管沙盒” 试点,将部署大型吨级 eVTOL 航线。这一动作背后,是香港低空经济的加速跑:“监管沙盒”是指让相关行业参与者在指定航线内就项目概念进行测试和试验。首批 38 个试点已有 17 个落地,预计 10 月底再增 11 个,进阶版 “监管沙盒 X” 更将瞄准跨境航线与载人飞行。
地理与市场双重驱动,大湾区成核心战场
“多山多岛、地面拥堵,香港天然适合 eVTOL 落地。” 峰飞航空谢嘉点出关键 —— 其 400 公斤商载、250 公里航程的 eVTOL 可全覆盖大湾区,破解珠江口地理阻隔。去年 “盛世龙” 机型已实现深珠跨城飞行,52 公里路程耗时不足 20 分钟,较陆路提速超 60%。
跨境物流更具潜力:陆路绕路、船舶时效低,而 eVTOL 能精准填补空白。深圳已出台激励政策,开通深港跨境航线可获 100 万元 / 条奖励,年度最高补贴 600 万元。
政策立法双管齐下,基建配套同步推进
香港正全力冲刺 “亚太低空创新枢纽” 目标:
- 法规突破
7 月修例将 25-150 公斤无人机纳入监管,超 150 公斤机型专用法例在研;
- 基建提速
年内推出通讯频谱,规划起降场与智能空管系统;
- 产学研联动
香港理工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开发楼宇密集区三维导航技术,确保紧急降落安全。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透露,明年将公布《低空经济行动纲领》,系统性整合空域、机队与监察平台。
内地厂商成主力,跨境协同待破题
顺丰香港已开通离岛无人机航线,美团完成首次配送,峰飞、小鹏汇天等主机厂集体亮相。峰飞更是底气十足:其 “凯瑞鸥” eVTOL 已拿下内地 “三证”,实现海上石油平台运输等全球首创场景,载人机型明年底有望取证。
但挑战仍在:香港遵循欧洲适航标准,与内地 CAAC 体系存在差异。立法会议员陈绍雄建议成立粤港 “低空专班”,共建 AI “低空大脑” 实现跨境监控。
从物流到载人,从本地到跨境,香港低空经济正书写大湾区 “空中走廊” 新篇。随着政策磨合与基建落地,“打飞的” 送货、通勤或许很快不再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