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关键突破方向,高能量密度和不易燃的固态介质,让其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与固态介质之间的接触容易因体积变化而失效产生间隙,会引发锂枝晶生长,危害电池循环与安全。目前的解决方案使用高外压来维持界面接触,这不仅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也限制了电池的实际应用。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动态自适应界面”(DAI)的自修复层技术,其可以稳定保持电池的界面接触,且不需要外部高压配合,相关研究成果已以“Adaptive interphase enabled pressure-fre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
据了解,DAI技术在硫化物电解质(Li3.2PS4I0.2)中预置可迁移的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原位形成微米级LiI界面层,这种界面层能动态填充界面间隙,维持锂阳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紧密物理接触,同时具备良好的离子传递能力。简单来说,在电池运行时这些碘离子会移动填充所有出现的间隙,动态的修复和密封,使各层始终保持紧密连接,确保电池正常工作。
![]() |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DAI策略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1.25 mA/cm²电流密度下循环2400次后仍保持90.7%的容量,零外压条件下的软包电池也能在300次循环后保留74.4%的容量。
此项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固-固界面接触失效的长期瓶颈,推动了全固态锂电池作为高能量、可持续电化学存储系统的实际应用,也为未来设计钠、钾等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更易制造的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编:Ricardo
